南康坪市乡大路坪村的舞龙灯现场十分热闹
今年正月,在南康区坪市乡,舞龙灯人气最旺的要数大路坪龙灯会。不少老人感慨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刘氏第一次以“坚公祠”为聚集地发起的活动。据刘氏族谱记载,“坚公祠”始建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是刘氏后人为纪念唐禧宗中和二年进士、曾任虔州留守的先祖坚公所建,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为了搞好这次舞龙灯活动,早在年前,“坚公祠”散布大路坪村、小安村、松林村等地的刘氏后人就成立了大路坪龙灯会,随后开展一系列筹备工作,比如号召村民捐资捐物,组织人员打扫、整理祠堂,并请人扎好龙灯。大家团结一致,心意相通。
正月初二上午,刘氏后人纷纷聚集“坚公祠”,参加龙灯开光仪式。在热闹的锣鼓锁呐声中,只见一名老者赞诵道:“刘氏宗祠,座落此地,鸿基万年,天子圣贤,灵气之秀,光宗耀祖……”接着,众人在祠堂内舞龙灯、放鞭炮,随后龙灯队伍才开始前往各村各组。
大路坪龙灯会共有60余人组成,大家都自愿、无偿参与。走在龙灯队伍最前面一般有两人,一人提灯带路,一人负责香烛。他们先到村民家中,送上香烛以示拜年并告知龙灯即将前来(龙灯进村的头一天,会安排专人送纸质拜帖)。
参加舞龙灯的人员,以刘氏年轻人为主,其中有一部份人还是从外地回来过春节的。大家根据当天前往村庄的远近,事先约好时间,先到“坚公祠”集合,然后换上统一的服装出发。
而负责打铜锣、吹唢呐、敲皮鼓等乐器的,一般是年纪较大的长者,他们紧跟龙灯后面,不断重复《正月里》、《一枝花》、《跑马进城》等曲调,为传统习俗舞龙灯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氛围。
浩浩荡荡的龙灯队伍走进村子,挨家挨户向村民拜年祈福。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舞龙灯的人员奋力舞动手中的龙灯,以此来祝愿村民在新的一年安康吉祥。舞龙灯需要用巧劲方能让龙灯活灵活现,欢快十足。各家各户出门相迎,既是为自己迎彩纳福也是为他人祈福送福。
舞动一支龙灯要5个人相互配合,其他人员则跟在旁边轮流替换,花样有“两面花”、“鸟钻笼”、“高山滴水”等,一整套舞下来需10分钟左右。正月的晚上,舞起龙灯、点燃鞭炮、挂起大红灯笼,年味显得愈发浓厚。
在小安村,有户村民乔迁了新居,为求好意头便请龙灯“开厅”。当龙灯队伍走进新房大厅,一名老者手持龙头说赞词:鸡年吉祥喜洋洋,今晚双龙到厅堂,万丈高楼平地起,厅堂生辉光又亮……等等,新居主人则站在一旁大声回应“好,谢谢”。
在大路坪村浒井塘组,另一户村民因家中添了新丁,特别请龙灯为幼儿祈福。只见新婚夫妇抱着幼儿站在卧室里,接受龙灯队伍中手持龙头者的赞词:手上龙头喜洋洋,今晚荣幸到厢房,厢房生了聪明儿,大后一定读书郎……然后众人再舞动龙灯,点起鞭炮和烟花。
每到一个村庄,龙灯舞到一定的时间,都会在约定的村民家中稍作休息,喝茶饮酒、品尝其他村民端来的小吃:果子、烫皮、花生、瓜子之类。这个时候,大家推杯划拳,家长里短,一种浓浓的乡情顿时弥漫开来,在乡民们的心间开出一朵花。
在大路坪村竹头下组,龙灯队伍休息走后,村里的妇女们也围坐下来聊天。这时,会有长辈代表本族对这些嫁入刘氏的女性表示感谢,勉励她们继续发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美德。家和万事兴,每一个小家和谐欢乐,那么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与文明。相邻之间没有过多外在的情感表达,但每个人脸上挂着的笑容却如明月一般,坦然而真挚。
正月初五,是坪市乡的开圩日。这天,大路坪龙灯会刘氏和坪市龙灯会钟氏的龙灯队伍先后走上街头,依次为商户们拜年祈福,街道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不已。
春节舞龙灯是村民的自发行为,由于喜庆且热闹,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参与。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舞龙灯这种传统习俗才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在父辈或兄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刚开始只好玩似的帮忙提提灯笼、扛扛龙灯,随着参加的次数越多,年龄也逐渐增长,自然就学会了舞龙尾、龙身,直至舞龙头。
结束每天的舞龙灯活动后,大路坪龙灯会有专人统计收到的拜年红包,并在通往“坚公祠”的醒目位置公布红榜。这些钱用于龙灯会的器具、伙食,以及祠堂维修、物品添置等……据称,以后还将设立助学和敬老基金。
正月十五当天,刘氏“坚公祠”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路坪龙灯会为了感谢所有捐资捐物、热心参与的刘氏及其他姓氏村民,特地摆了36桌宴席,让大家度过一个欢乐、和谐的元宵佳节。
夜幕降临了,龙灯更加散发出光彩。在坪市乡大街上,大路坪龙灯会和坪市龙灯会的几支龙灯沿街舞动,铜锣声、唢呐声、鞭炮声……你方唱罢我登台,整条街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大闹花灯之后,龙灯队伍回祠堂休息。凌晨时分,人们点燃沿途的鞭炮和烟花,敲锣打鼓把龙灯送到村外,撕下龙身上的彩纸投入火中,让神龙重归于天。大家返回时需保持安静,到祠堂后方可说笑,再喝茶饮酒……至此,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习俗才算告一段落。
其实舞龙灯,如果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但用来聚集人气、促进全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却实实在在。舞龙灯带来祥和与积极,这也许正是它得以传承的意义和魅力吧!
消息来自:赣地旅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hj/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