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康文化古城,网友建议复建著名的l
----------知庐山 尚庐山----------
寻找甲秀堂“庐山甲秀堂中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文德翼在其《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中的这句话,其实笔者很早就在民国吴宗慈的《庐山志》上看到了。可哪曾想,遥不可及的宋代庐山“甲秀堂”,竟然就在我们南康城的后山。
作为文化名山的庐山,其格外厚重的藏书文化,已备述于九江学院滑红彬的《庐山藏书史》了。著名的可不仅仅只有白鹿书院和“李氏山房”。“甲秀堂”之名,典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句。既然“号为天下第一”,亦足见“甲秀堂”在当时的分量。
现存《甲秀堂帖》残卷,卷首标示“庐山陈氏甲秀堂法帖”。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有“庐山陈氏有《甲秀堂帖》,宋淳熙年(—)刻。”北京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甲秀堂法帖》图书,尾页注“宋庐江李氏刻”。据笔者考查资料,《甲秀堂法帖》还有庐陵、庐江、庐山“李氏”刻的不同说法,分析当为历代传抄出误。有的还竟然把《甲秀堂法帖》说为“宋庐江李氏编写”,则又把刻者和编者混淆了。近从《义门风韵》读到刘佳佳、滑红彬伉俪所著《宋代甲秀堂帖刻者考》一文。该文力证《甲秀堂帖》的刻者非“庐江陈氏”,乃“庐山陈氏”——即“名闻海内外的江州义门陈氏”。滑红彬还提供,宋代九江李氏刻工很有名,黄庭坚亦请其刻石。据笔者分析,《甲秀堂法帖》实为“庐山陈氏”编写持有,而刻工可能为庐山(九江)李氏。文德翼(—),乃九江府德化县仙居乡人。他是山北人,但对山南也熟。其《游庐山记》有顺治十五年(年)夏“送二子(长子允言、仲子右献)试南康”,并游白鹿书院、三峡桥,上庐山的记载。康熙十一年(年)为开先寺曹源禅师作墓塔铭文。据九江图书馆吴怿《文德翼生平著作考》,文德翼母亲就姓陈氏。因这种地缘、亲缘关系,文德翼为“江州义门陈氏”族谱作序。其《求是堂集·江州义门陈氏族谱序》有:“古今称义门者,不过数十家,而吾江州陈氏为最著。”“陈旧聚族于太平兴国宫地,有采访真人募之,一夜风雨,徙至今义门山下,犹祀陈公为土主。”“至南唐(李昪)时,‘竞’始得以其子孙益多得立义门。”“兹者陈诸茂才以义门山去郡百里而遥,散处者难聚,而郡南又祠宇狭陋,改图于城北,枕江面庐。即故堂宇稍加丹垩,以妥先灵。”“陈氏在宋时,庐山甲秀堂中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近与乌头绰楔共烬。”考文氏所言,其文为江州义门陈所撰,甲秀堂时在宋代,地在庐山,人为庐山陈氏(似即江州义门陈氏了)。那么,“江州义门陈氏”具体所指在哪呢?庐山周边的德化县、德安县、星子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年]从德化县划出单设县)都是江州的管辖范围。“义门陈氏”始祖伯宣公陈阔唐玄宗开元九年(年)从福建仙游来庐山圣治峰下龙潭窝(今山北太平宫)隐居。其孙陈旺始迁江州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艾草坪(今德安县车桥乡)。南唐升元三年(年)“有司上五代同居者江州陈氏以下七家。诏旌表门闾,复其家。”陈氏始有“义门”之称。宋仁宗嘉祐七年(年)下旨命义门陈分庄天下。可见,“江州义门陈氏”包括今山北太平宫和德安车桥两地的陈姓。考虑到“庐山”的泛指,两地陈氏称“庐山陈氏”尚无不可。南唐徐锴(—)开宝二年(年)作的《陈氏书堂记》有:“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书楼……‘衮’于东佳……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而原江西省副省长朱虹《义门陈:世上无双族,天下第一家》一文中的“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私家招徒授业书院之一。书院有数千卷图书,‘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所藏书与帖,号称‘天下第一’”。明显的将徐锴与文德翼所述糅二为一。据此所说,则“东佳书堂”和“甲秀堂”乃一处,“甲秀堂”就在今德安县了。
“甲秀堂”到底在庐山何地?“庐山陈氏”到底是何人?与“江州义门陈氏”是否一回事?这些问题,我想弄明白。
查宋周必大(—)《庐山后录》记载:其“乾道丁亥(年)十月十八壬子日,哺时(15—17时)到南康军,(船)入泊寨(元祐间(—)郡守吴审礼为木寨,崇宁年间(—)知军孙乔年为石堤,即紫阳石堤的前身)中。终夜雨。十九癸丑日,欲游庐山,值大雨,星子令京镗、新武宁主簿陈迪功准及其子新上元尉秬等相候。晚赴(南康)军会。二十甲寅日,又过陈准主簿宅,登楼望庐山及星湾。有‘甲秀堂’(用白乐天语)(原注,即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语),对瀑布、香炉峰。其家藏黄太史(黄庭坚)绢写《金刚经》十七分。二十一日乙卯,拂旦,出西门。”
周必大在南康军治四天的行程,清楚明白的记录了“陈准”宅有“甲秀堂”,地点在“望庐山及星湾”“对瀑布、香炉峰”处。
陈准,字正臣,号“清隐散人”。志载其“以父荫补官,年五十即挂冠归”。周必大过访时(年)为“武宁主簿”。朱熹(—)辞南康知军时(年)为“零陵从事”(见“归去来馆”跋)。朱熹曾题赠其“石室书屋”匾。陈准所居地正是南康军治的后山,其家族就是闻名历史的“后山陈氏”,这个是确凿无疑的。
南康军治背靠匡庐,面临鄱湖,被“前山”“后山”两条山埂东西合抱,正对湖中落星石。黄庭坚(—)有《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诗:“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后山。”陈德方即“后山”著名隐士陈圆。志载其“尝应制科,有名称,已而归隐后山,后进多师之。黄庭坚访题其堂‘独善’,朱熹名其坊‘兼善’。”
“后山陈氏”即陈圆一族。其子陈慕(一作陈篆),字必正,号星湾先生,北宋宣和六年(年)进士,少从陈莹中(陈瓘)、刘壮舆(刘恕之子羲仲)、苏养直(苏庠,亦居小西门外)游,廉静有操守,历任洪州、潭州、明州同知。其孙即陈准。曾孙陈秬、陈秠,玄孙陈畦、陈畤,皆名载方志。考明嘉靖十年(年)御史梁尚德撰《明处士汪公益洋先生之墓》墓碑文就有“皆匡城世家子”的表述。可见南康城又别称“匡城”,那南康城“后山陈氏”完全可以称之为“庐山陈氏”了。
“甲秀堂”就在南康军治后山。“甲秀堂”主人“庐山陈氏”就是陈圆家族的“后山陈氏”!陈圆一族或宦或儒或隐,经家族几代积累,藏书甚富。他们为当地名门望族,经留南康的名人贤士诸如黄庭坚、周必大、朱熹等都会登后山过访,题诗、赠帖。像黄庭坚等书家的法帖,陈氏收集编为《甲秀堂法帖》,请九江刻工李氏刻石流传。
那“后山陈氏”与“义门陈氏”是一回事吗?“义门陈氏”始自唐开元九年(年)陈伯宣从福建仙游迁来庐山,宋嘉祐七年(年)分庄。“后山陈氏”始自陈圆,乃北宋末时人。二者有何交集关系吗?
据元郑元佑(—)《庐山陈天倪墓志铭》:“其先本蜀人,远祖篆,尝登宋宣和进士第,历官至左朝散大夫。以蜀险远,遂徙家庐山之下。”明冯从吾《元儒考略》载:“陈征字□(注:缺),其先阆州人宋陈尧叟(—)十三世孙,徙家南康,受学临川吴澄。”
文德翼之子文行远的《浔阳跖醢·人物》亦载:“陈汝秩,字惟寅,本庐山人,家五老峰下。父征,字明善,是为天倪先生。始卜居于吴……洪武乙丑(年),以疾考终于家。”
陈篆即陈慕。陈征,字明善,人称天倪先生。二子:长子陈汝秩(—),字惟寅。次子陈汝言(约—),字惟允。陈汝言乃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其画作自题“至正庚子()正月二日庐山陈汝言写。”陈征后流寓吴中,其一脉遂为吴县人矣。
由此可见,“南康后山陈氏”和“江州义门陈氏”虽都可以称为“庐山陈氏”。但“后山陈氏”并非“义门陈氏”。二者是两个不同的陈氏族系。“后山陈氏”陈圆一支从四川迁来,“义门陈氏”陈伯宣一支从福建迁来。二者声名太著,又都在庐山周边,岁月流逝,才造成今日之混淆。
宋代的南康后山“甲秀堂”,其地址就在今天的庐山市气象局位置。千年过去,仍旧难掩其光芒。在挖掘弘扬庐山文化,打造旅游城市的今天,于原址复建“甲秀堂”,当是一件与树立陶渊明雕像一样的,极有意义的文化盛举。
作者
星湾
编辑
小鱼
审稿
飞飞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hj/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