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方姓系统介绍方家人,请收好
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您姓“方”请
吾方氏受姓,系出神农。建居山东曲阜县帝榆冈之子曰雷,奉轩辕命,擒蚩尤斩永曜有功,封于方山,故以方为姓。居北直棣保安县,传十世,共计二百六十五年。帝尧十八年壬寅,十世保书变公迁回山东济宁府曲阜县,居七世,共计百八十五年。十七世皆俊公由山东迁河南汝南商议南郡,居七十三世,共计二千五百一十五年。到二世圣明公贤良方正,拜博士议郎,太常寺卿,黟县侯,于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已卯由河南南郡迁安徽镇江州阳县,分布燕湖歙县东乡居十一世,六百二十六年。百一十二世雄飞公迨赐博士文林郎,世称玄英先生。于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迁浙江绍兴会嵇鉴湖,居十四世,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共计四百一十二年。二十九世发利公,字崇哲,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丙午任无为州吏史,由浙江绍兴鉴湖迁英山县安仁畈,居六世,共计二百四十三年。迁十公生幸俊,幸杰,五世幸俊公分迁本县西河林家冲(幸杰原居安仁畈另谱),居四世。至炯元公由林家冲迁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侯城里,生克勤、克俭,又迁回原籍。勤授济宁府知府,生孝孺,官文学博士,四年殉节。
方氏概述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
纮二传为储,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
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
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
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大学士方逢辰,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当代“中华第一刀”砚雕大师方见尘等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人,居莆田诸姓之冠,《莆田县志》载,从唐到清,莆田方氏考中进士名,居第二位,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氏达17万人,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莆田方氏家业繁盛,名士、高官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考据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焗,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
桐城方氏(今为桐城和枞阳)主要有三大支,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中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名家如云,如理学家方学渐,经易学者方大镇,理学家方孔炤、诗人方维仪、思想家方以智、学者方中德,数学家方中通、学者方中履,诗人方文,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文学家方孝标,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学家兼水利专家方观承,文学家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文学理论家方孝岳,民国要员方治,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家方令孺,诗人方玮德,学者方珪德(舒芜),新闻学者方祚德(方言),画家方鸿寿,演艺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
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濬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当代学者钱理群曾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
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东北,山东等等,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如六,何,才,张,施,旋,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方氏之显于周,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
方氏历代名人代表:周大夫方叔,汉名宦方储,唐诗人方干,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爱国诗人方岳,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明大儒方孝孺,明大学者方以智,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英烈方声洞,革命领袖方志敏,抗日英雄方振武将军,方先觉将军,新儒家大师方东美,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有"方氏三圣":"墨圣"方于鲁,"联圣"方地山,"骨圣"方先之。
迁徙分布
历史上方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万,增长了近10倍。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
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粤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皖苏大部、沪浙赣闽、台湾、河南东南、湖北东部、广东东部、广西南部、云南大部、辽宁西部,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57%的方姓人群。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广东中部、海南大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西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端、内蒙古东南,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7%,居住了大约20%的方姓人群。
郡望堂号
堂号
河南堂、敦叙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由方氏开创的中国学界和武林流派
桐城派
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学派
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洪门(又名洪帮)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
少林白鹤拳
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也称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少林纵鹤拳
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门拳
创始祖师方顺懿,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地
方姓名人
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历代名人总数排第38位,相对率(名人比例/人口比例)排第11位。
古代名人:
方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多年,传衍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门神。
方叔:
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储
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干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武定节度使,"郑王"方太能征善战,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峻:
福建莆田人,宋代著名的藏书家,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訚
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北宋兵部尚书,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腊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藏书家,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
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
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岳:
安徽祁门人,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名,廷试时忤犯权相史弥远而降为第七名,授南康军教授,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斫
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宋乾道年间,方斫兴资创办了被称为东南道学正渊--桐江书院。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著名诗人,文学家,诗文朴实,反映民众疾苦。著《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等.
方凤: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诗人的领袖人物,有中国第一诗社之称的“月泉吟社”的创立者之一,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从义
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
方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医,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药鼻中,使吐痰数升而愈,活人甚众。且医德高尚,不追求财帛,常以财济贫。他的座右铭“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独贫”。所著有《杏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
方国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方国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贤纳士,在各地兴建儒学、水利,严肃法纪,使浙东一带老百姓在元末战乱时期避开战祸,安居乐业。后顺应潮流归顺明朝。
方克勤
浙江宁海人。明山东济宁知府,又称方济宁。正直清廉万民称颂。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明思想家,文学家,为帝师,推行新政。人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时,为正义拒为篡位的朱棣草诏,刚直不屈,视死如归,被暴君株杀10族,死难者达八百多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著有《缑城集》《逊志斋集》。
方有执:
安徽歙县人,明代名医,伤寒学上“错简派”之创始人,方有执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影响深远,清代名家均拥护其说,形成伤寒学上的“错简派”。
方献夫:
广东南海人。明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著有《西樵稿》,《周易约说》。
方从哲
浙江德清人。明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元年二月卒,赠太傅,谥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方于鲁:
安徽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著有《方氏墨谱》。
方学渐: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的创始人。
方仪凤
安徽池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武状元。为广州参将,奉命讨平海上的“红毛夷”和“倭寇建战功。在一次血战中,壮烈捐躯。后由他儿子“九门提督总兵”方懋昌取血衣送归故里,葬在绍埂村南凤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维仪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岳贡: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宰相),被列为天下五个廉轮监司之一。明代阁臣中带都御史者,自岳贡开始。任松江知府其间,主持修建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魏阉事败,复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
方文
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著名诗人,诗与其侄方以智齐名,他写的都下竹枝词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
方应祥
浙江衢县人,万历44年殿试夺魁。同考韩若愚得公卷叫绝,定为首卷。因其年龄过大等,未摘状元桂冠。后任山东布政司参政佥事,为政清廉正直。母丧,守庐3年,至孝,终哀伤而卒,人称“死孝”著《青来阁文集》,《四书讲义》等。
方以智
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节,因反清,其学术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现代其学术思想才渐被挖掘。被誉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学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清康熙年与其兄象璜完成《遂安县志》编纂工作。年,考取“博学鸿词科”二等,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明史》。方象瑛自号“金门大隐”。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中五祖”之一,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人在洪门中被尊为“中五祖”。
方功惠
湖南岳阳人。清代著名藏书家。自幼嗜书,家有碧琳琅馆,藏书十万卷,富甲粤东,也喜欢刻书。所刊《碧琳琅馆业书》,收书四十四各种,中多海内罕见孤本;又刻有《古经解汇函》、《古小学汇函》、《全唐文纪事》等。
方殿元
方还(子),方朝(子),广东番禺人,清初诗人,父子三人同为文坛岭南七子,同为岭南人。其他四人是:梁佩兰,程可则,陈恭尹,王邦,因居吴,喜以诗结纳四方,方还,方朝兄弟被称为“吴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时的数学家,易学家,中国第一个论对数的人,著有《度数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因受江南科场冤案株连于年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是黑龙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标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文字狱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吴三桂,为翰林承旨。据在滇、黔时所闻所见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纪闻》。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后戴名世被祸,并及孝标,掘墓锉骨,亲族坐死及流徙者甚多。
方亨咸
安徽桐城人。方孝标弟。文学家,画家,尤工书、画,精于小揩。山水仿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与程正揆、顾大申时称鼎足。作品有:《云横翠岭图》。《山水花鸟册》,《梅雀图》,《竹石图》,《山水》,《深山垂纶图》.
方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师,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桐城派在清文坛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国.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补遗》,《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学教科书。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伟大的戏剧家,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年来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雷峰塔》又名《白蛇传》的创作者。
方观承
安徽桐城人,清文学家,水利和植棉专家,历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太子太保,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中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著有《方格敏公奏议》《述本堂诗集十八种》《述本堂诗续集》。
方维甸
安徽桐城人。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长芦盐政,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陕西巡抚,闽浙总督,军机大臣,文学家。著有《心兰室稿》。嘉庆二十年,卒於家。赠太子少保,谥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县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师,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白鹤拳也称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一代武林宗师,福建纵鹤拳创始祖师,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纵鹤之纵劲,技挫福建省总督左宗堂府中有之称的郭其泰,由是声名大噪,威震八闽。
方世玉
一个传说中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武侠人物,“少林十虎”之一。在当代影视作品的渲染下,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大侠,与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等人齐名,并称为中国功夫“四大明星”,具有全球知名度,至少有几十部关于方世玉的影视作品,小说、漫画、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等开发也是马不停蹄,世界各地的“方迷”更是数不胜数。
方东树
安徽桐城人,字植之,为清代中期的文学家及思想家,师从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汉学商兑》、《昭昧詹言》、《书林扬觯》、《仪卫轩文集》等。
方薰
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性高逸狷介,朴野如山僧。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与奚冈齐名,称「方奚」。一时能手,无出二人之上。著有《兰坻诗钞》、《井研斋印存》、《山静居稿》、《山静居论画》。
方玉润
云南广南人。晚清文学家。字友石,一字黝石。著有《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等。
方耀
广东普宁人,水师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战争中守虎门拒法军,被赞"粤有方耀,可高抌也",民间因之建有方大人庙祀之。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军的十万大军,誉为“谋勇将军”。治潮间修桥铺路,大办乡学,时人赞"世上难寻此等好官"。
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
清代江淮流传着“寿字、怀画、定文章”之说。方氏三兄弟为“定文章”的代表。尤其方浚颐独树一帜,名冠江南,他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
方克猷
清末浙江临安人。20岁赐进士,任刑部主事。为官清正,爱恤百姓,忧国思振,赞成变法维新。也是著名数学家,著有《方子壮数学》,《圆锥曲线说》、《尖锥术解》《尖锥术衍》等,被当时数学界誉为“几何大家”。
方顺懿
清末四川什邡县人。武林高手。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顺懿根据少林刚拳(结合六式形意即龙、虎、豹、猴、鹤、蛇)和"肖门"的特点创造了该拳种。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等地。
方姓楹联
一山衍派;六桂联芳。
显允兴周;循良化鲁。
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富文标榜;元老壮犹。
胡世孤忠绵世泽;周家元老衍家声。
家训格言
方孝孺是明初大臣,在史上以忠孝耿介著称,故其治家训子也颇有影响。
他认为,“论治者常大天下,而小一家;然政行乎,天下者世未尝乏;而教洽乎,家人者自以为难;岂小者固难,大者反易哉!”
《宗仪》是方孝孺为其家族所作的诫语和规定,他首先在序中提到:“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修身和齐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德”和“法”并举,正家之道也是如此。
《宗仪》除序外,还有尊祖、重谱、睦族、广睦、奉终、务学、谨行、修德、体仁等九篇。《宗仪》收录于《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
资料来源网络编辑:方氏宗亲总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ly/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