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一瓢应该知道的事60203
第六篇美轮美奂,长盛不衰——文化艺术篇
第二章中国的私塾教育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但追根溯源,私塾是西周时期乡学中的一种形式。《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20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私塾的教材,是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弟子规》《朱氏家训》等,再进一步,学生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1~3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教学先生也不是名儒和饱学之士。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第三章中国书院体制和著名书院
书院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学习、研究体制,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文化学术研究、交流中心。书院学士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书院主持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必是名重一时的大学问家。书院采用问难辨论式,师生均可各抒己见,着重启发学子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突出特点。多年来,中国历代产生了大量的著名学者和精英,先进的、开放式的、学术自由的书院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院制度始于唐而盛于宋,全国书院林立,不胜数计。四大书院、五大书院、十大书院、二十大书院等各种说法都言之凿凿。
史上著名的十大书院有多种版本,为避遗珠之过,将各版本著名书院尽可能述之。
1、洛阳丽正书院
丽正书院是唐开元十二年(年),唐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的,是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书院成立后,集中全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职,由宰相张说总其事。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2、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的,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佑元年(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年)改为“南京国子监”(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为北宋最高学府。《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因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首。
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宋钦宗靖康元年(年),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
应天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3、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座落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掩映于深山大壑、茂林修竹之中。书院始于北宋开宝九年(年),为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云集了大量的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
从学堂里走出来的学生更令人叹为观止,光是清代,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关于宋“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岳麓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4、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东峰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年),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北周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5、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年),迄今已有年的历史。原址在湖南衡阳石鼓山。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
6、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之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占地面积为亩,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白鹿洞书院,初为唐代贞元元年(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为书院,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郡,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模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朱熹微白鹿洞书院订立的院规:
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7、茅山书院
江苏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宋仁宗时,处士侯遗于天圣二年()创建于江苏句容的茅山。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亦少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
8、徂徕书院
徂徕书院建在山东徂徕山。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即起源于此。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在古代,泰山徂徕书院,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9、丽泽书院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设于宋乾道初年(约~年)。据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年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
丽泽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10、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培养出的人才之多、涉步官场之众,以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朝廷官员形成东林派,或称东林党。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东林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11、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四子殁,信州刺史杨汝砺筑“四贤祠”以为纪念。淳祐十年(年),朝廷为书院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年)重建时,称“鹅湖书院”。
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是鹅湖书院无上荣光的事。
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年)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院内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
鹅湖书院在鹅湖寺(即仁寿寺)的左边,而鹅湖塔则在鹅湖书院的左边。鹅湖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对着鹅湖塔。
书院四周有山有溪,环境幽雅。鹅湖书院比鹅湖寺大得多,建筑规模颇似孔庙。由大门进去,经过两排桃树,进两道大圆门,三进院落,三排殿宇。半月泮池,围以石栏。有小桥跨泮池可达三
排殿宇及四贤祠。
鹅湖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12、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吉安市赣江江心的白鹭洲头。南宋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年),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宋代在白鹭洲洲上创建书院时,也就依洲名而称之为“白鹭洲书院”。
据文献记载,白鹭洲的得名,渊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由于白鹭洲屹立于浩荡的赣江之中,双水夹流,情景正与李白之诗句相合,所以被用作洲名。北宋宣和年间,吉州通判徐俯的诗中已有“空看白鹭洲”之句。至南宋初年,尹直卿送周必大诗中又有“我公不向庐陵住,羞杀青原白鸳洲”。元代买思永为重修自鹭洲书院作记时也写道:“谓洲在二水间,取唐人诗句以白鹭名其洲,因以名书院。”清代吉安知府林逄春写了如下诗句:“庐陵文物照江天,院寺钦崇自昔年。水占芳名分白鹭,诗题古壁效青莲。”因此,白鹭洲名来源于青莲居士李白的诗句,而书院则依洲而定名,这就是白鹭洲书院得名的由来。
白鹭洲书院在当时的规模也相当可观,置田租八百石有奇,绕十成濠池岁入租银五十两赡学。“此洲之书院,可容诸生数百”。自宋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其间累经修建。据《庐陵县志》记载:“白鹭洲书院,在郡城东白鹭洲上。宋淳祐元年辛丑,知吉州军江万里建。奏于朝,置山长;理宗御书白鹭洲书院,以赐。在宋则前有泮池,中秋石为桥,升阶为书院院内立文宣王庙、棂星门、云章阁、道心堂、万竹堂、风月楼、浴沂亭、斋舍。”后增建“六君子祠”,祀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邵雍、朱熹等六人。
白鹭洲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13、豫章书院
江西豫章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濡溪村,创建于南宋初期。豫章书院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宋代奉祀朱熹老师罗从彦先生,罗从彦先生是豫章罗氏后裔,故书院复建予南昌市罗家镇濡溪村。明代增奉包括陆九渊在内的江西13郡豫章24先生。清代得到康熙御匾“章水文渊”,雍正赐金两,购院田亩。乾隆赐院训。江西巡抚陈宏谋担任山长,著《五种遗规》,后世清末乃至民国均作为修身科教材。道光二十三年,世界推动政府行为禁毒第一人,抚州黄爵滋任豫章书院山长,黄爵滋任京官时上书道光皇帝禁烟,促成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南下禁烟。
14、贵溪象山书院
贵溪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下辖的贵溪市境内,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首创于南宋谆熙十四年(年)。
陆九渊(~年),字子静,号象山当时称作“象山精舍”。贵溪应天山“岭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焉。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象山书院几经风霜,几经迁徙,直至清同治年间迁至县城东重建书院,又因战祸,荡然无存。然而,它的影响始终存在。它为贵溪乃至相邻各县的文化发展、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余人。南宋嘉定至淳熙四十四年间,贵溪籍郑天佑祖孙三代11人中进士。
明嘉庆年间有被誉为“精忠贯日月,芳誉溢乡间”的宰相夏言。有刚正廉洁,“一介不取,一介不予”的应天礼经考官江以朝,他被海瑞称赞为;“江公百世师表,称之天下不愧,世世不愧”。徐九思、徐贵明父子更是明嘉靖年间有名的为民兴利除弊的水利专家。陆象山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固然有许多唯心主义成分。但是,他的“六经皆注我,我何注六经”的无畏精神;他反对的“自暴、自弃”,强调“自立、自重,不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的开创精神;他的“往哲之言,因时乘理”的深刻见解,不无可取之处。陆象山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15、洙泗书院
洙泗书院位于山东曲阜城东北4公里处。因南临洙水,北临泗河,故名洙泗书院。传为孔子修书讲学的地方。后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在此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并聚徒讲学。汉代至宋金均名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元至元三年(年)于讲堂旧址重建殿、堂、门、庑等,改称洙泗书院,并设山长一人奉祀。明弘治七年(年)重修。
书院南北长米,东西宽99.4米,前有神道,南北长.4米,东西宽30.35米,总占地面积1.公顷。建筑分为三区,东区有更衣厅,西区前有礼器库,后有神庖、神厨,中区前后两进庭院,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两庑等。
院内建筑均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讲堂、大成殿、两庑等建筑,元、明、清各代碑刻,院内古柏参天,深幽雅静,丰草盈地,步入这林木蓊郁,恬静幽深的古老书院,别有一番情趣。
洙泗书院(选自百度图片)
16、福建武夷书院
武夷书院坐落于武夷山中大隐屏峰下。初建于宋淳熙十年(年),朱熹首创。朱熹曾长期在此著书立说、倡道讲学,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书院开办期间,理学学术活动空前活跃,朱熹的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十多部著作陆续问世。朱熹在此完成了其重要代表作《四书集注》,并以此为重要教材。他将自己和同仁著作刊发天下,受他教育过的数百名学者、弟子走出书院,载道前往四面八方,推动儒学新的复兴。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近50余年,讲学、创建多所书院,其中尤以“武夷书院”最为影响重大。在武夷书院,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多达43位,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有“道南理窟”之誉。张栻感叹“当今道在武夷”,《武夷山志》云:“此邑从此执全国学术之牛耳而笼罩百代”。
武夷书院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最早称为“武夷精舍”,南宋末年称“紫阳书院”,明代改为“朱文公祠”,后又改称“武夷书院”。称为精舍,非书院建筑豪华精致,而其精在所处的位置,精在朱熹匠心独运,“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布局极尽山水微妙之极;精在朱熹自力更生,亲率弟子“具畚锹,集瓦木”,艰苦而又精细营建。朱熹告友人的一个“缚”字,道出书院的天然神韵,也表现出他经济上的窘迫。
历代文化人给武夷书院留下了记、铭、序、疏、咏,寄题数不胜数,其中镌刻在武夷书院大柱上的熊禾的两句话传诵甚广:“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朱熹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多接触,细体察,就能发现万物之理,揭示运行之规,这是其“格物致知”认识论的通俗解释。朱熹还是位很好的诗人,他与门生畅游九曲,边走边吟,创作了“九曲棹歌”,吸引了由宋至清数十位诗家为之唱和,也成了武夷山第一篇最佳导游词。
作者简介:
阮华卿,生于,山东威海人。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分配进齐鲁石化,从事石油化工储运专业工作,为齐鲁石化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表过专业技术论文10篇,其中有的入选石油学会优秀论文选编。出版过散文集《文岭拾荆》、《秋野拾穗》、《英汉记忆手册》。
往期精彩:
大海一瓢—应该知道的事(5-11.12)
俄罗斯掠影(2)—圣彼得堡
神州万里行(2)--------徽州古镇
追故乡(四)—白龙潭
汉庭顿图书馆------花园篇(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ly/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