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这5种东西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你
南康有“民间民俗鲤鱼灯”、“横寨唱船”、“曲艺《古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天车》”、“民间文学《木根源》”5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南康这些非物质遗产吧。
1民间民俗鲤鱼灯南康“鲤鱼灯”是龙灯的一种,灯具独特而精美,舞姿优美而朴实,产生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年,南康“鲤鱼灯”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南康,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鲤鱼灯”已深入民心,为大众所喜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鲤鱼灯为龙灯的一种,由一个龙头、八条鲤鱼、一只虾公组成,流行于章江两岸的各村落,犹江沿岸屋场和山区也有,最盛行于潭口一带。
年,江西省歌舞团表演的“鲤鱼灯”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同年被赣州歌舞团戏剧创作研究所拍成录像珍藏并汇编入《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南康“鲤鱼灯”从此活跃民间,大放异彩。年,南康“鲤鱼灯”正式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横寨唱船南康横寨“上元”唱船是我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禳灾祈福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是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的综合反映,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的文化复合体。它总是与社会处于互动之中,并在互动中生存和发展,从而对村落社区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再造,村落传统的积淀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再造留下时代的烙印。它从远古走来,历经数千年而不绝、唯其久远、更显出这种“驱邪逐疫”祭祀仪典的扑朔迷离。
(横寨唱船盛况)
3曲艺《古文》南康古文,大多由一名盲艺人独立完成表演,自拉自唱、一人多角,说唱结合是其主要特征。以唱为主,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古文调(其本腔调)因地域或师承的不同艺人又有各具自身特点、彰显叙事见长和当地语言声调紧密结合、而字多腔少、很少使用拖腔,其基本结构为上下句,但十分灵活。伴奏乐器是勾筒(亦称瓢弦)这是赣南客家人中一种普及制二胡,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至近40—50年代以来勾筒渐被二胡所替代。
在客家农村的禾坪上或田头地尾或在冬闲的时节,只要盲人的古文曲调一拉,便有一群群的老嫩大小,从四方八方涌了过来,团团围住盲艺人聆听他的说唱。随着盲艺人惟妙惟肖的描述,妙趣横生的表演、抑扬顿挫的韵律、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朴实深厚的曲调风味,或笑或哭或长叹短吁或得意忘形,让人激动不已,流连忘返。
4南康天车天车是客家农村一种科学的且最古老的灌溉农具。章江古为水上要道、后沿江修筑天车陂坝、河道淤现仅能运竹木排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章江两岸的南康境内的农村常用天车,尤其是遇上天旱,天车更是大派用场。
南康天车是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几十米,中型的有10来米左右,小的也有3—5米,直立于河溪旁用石筑起的隘上,受上游流来的快水速度的冲击而转动,其形状如巨大的双层车轮,由轴心安插并排轴条,向外辐射,轮缘装有叶板,以利于水流冲推,并等距离斜挂水斗或竹筒。当放水沟的水流冲动车轮叶时,水斗也同时注进水,车轮转动将一斗斗水提升至顶高,然后倾入水槽,汇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渠流,彻夜不停地灌溉农田,这种通过天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和“不用电的抽水机”。
5民间文学《木根源》木根源是客家先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诗歌创作也是客家方言地区亦耕亦读、平日诵唱,并在每年元宵期间扎起龙头风尾彩船合族(或合村)聚于祠堂集体涌读,结合祭神、祭祖、气势万分壮观。将传统文化表现得最纯碎、最典型、最鲜明、最健康。其所体现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世代相袭,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大坪南良村邓氏家族朗诵木根源前诵读赞词
木根源以其耕读传统,它产生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耕”是“读”的基础,“读”的目的一是满足子弟识字的需要,二是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追求“传家之本”,“经世致用”,化民成俗,厚道有加。《木根源》借助每年元宵的民俗活动,以龙舟为道具,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团结睦邻为纽带,以宗族教化为目的,是客家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昼耕夜读的真实反映。也是客家历史、民俗伦理、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大坪泥湖村许氏家族唱木根源
来源:南康微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ly/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