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文学2019年第6期总第32期

编者按:去年12月,区作家协会与区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南康巨变’征文大赛,本次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95篇,其中报告文学9篇,散文62篇,诗歌24首”,分别来自于广东、广西、云南、山东、湖南和本省的作者,足见参与范围之广,参与程度之高。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南康40年的风云际变,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实现强国之梦的巨大推动力。自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此次获奖作品,敬请品鉴。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南康巨变”主题征文

散文类一等奖

在南康之野遇见武功山

刘昭远

南康,也有一座武功山。

老家就住在武功山下,青山绿水,世代相传,与山相对,以山为生,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但,也有改变。

比如行政归属,现为蓉江街道办,但之前却是已撤掉的西华乡。而更久之前,听父辈说,这里似乎还有一个武功乡,虽无从考究,但山上的武功山寺却有千年渊源,几经兴衰。

然而,更大的改变,是这里的路,这里的人,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

路,其实很多,邻里串门,阡陌小道交织如网,来时走这条,归时走那条,如果秋收之后,田中可行,也自然走出不少捷径。但出山的路,进城的路,在上个世纪末,却只有一条,到不了山下,也没有硬化,有的路段甚至没有铺碎石,走在路上,如遇到“小四轮”,一路都是扬起的泥土,若遇到下雨,则泥泞不堪,好不厌人。而到家,还要走一段小路,那时的小路,不像现在荒草漫漫,因为走的人多,却还宽阔,连沟渠上也被人架起了木桥,倒算是通行无阻。记得上学时,我们骑着破旧的单车,如是天气晴好,与小伙伴们比的不是速度,而是看谁可以从学校至家一路不下车,不管是陡坡的猛冲,还是河堤上的急驰,又或是田埂上的小心翼翼,行得竟然较为惬意,在单手理着头发回头看同伴时,还时不时向正在田中劳作的大人问好。即使不骑车,步行在路上,一路是看不尽的花草,聒不停的蛙声鸟语,这真是令人难于忘却的美好岁月。如今,不仅进城的路全部硬化,还与邻乡邻村连在一起,近三米宽的通户路更是修到了各家门口。但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和乡下家具厂的兴起,每至下班时,特别是周末和年节,路上定然塞满了各种小车、货车、水泥车、叉车等,遇到狭窄难于会车处,甚至连行人和摩托车也挤不过去。每次回老家,从南水大道一路飞驰至老油库,剩下五六公里的路程平时出来十几分钟,回去走走停停竟花了一两个小时,又不能开窗,坐在车内,踩着刹车,看着油耗陡升,无奈之何,只叹南康城乡变化之快,令人折而服之。

近些年,南康的城市建设确实在飞速发展,当年撤县设市时只有一条泰康路、夜市街,只有一个红绿灯,一个文峰塔,一座生佛寺,如今南水、东山、龙岭新城连片崛起,赣南大道一路高楼林立,赣深高铁穿城而过,与赣州同城对接全面推进。而处在蓉江、赤土、浮石三乡交界处的武功山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公示,武功山临近区域可能会有多条国道、干道经过,赣粤高速复线也将在这里穿山开隧,名字就叫武功山隧道。而山下村与村之间连接的道路已经在拓宽施工,有的按照双向柏油标准修建,有的规划等级则更高。这真是大好的事情,再加上国家又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不知这武功山如何,但不管乡村怎么发展,我只愿武功山这片森林不被砍伐一木、这片山水不被污染一处、这方田土不被荒弃一寸、这些房屋不被拆除一间,即使有人真心要投资开发武功山,利用武功山寺这座古寺和周边秀丽的山水资源打造全新的风景区、旅游点,也希望能因地制宜,依山定制,在尽力保护好武功山一草一木的基础上,略加改造,稍适修葺,以画龙点睛之笔点缀其中,或许是上上之法,也必将功德无量。

说到武功山寺,这几年身陷于世,鲜有上来,倒是今年中秋偷闲,带着樽儿,竟驱车上至山顶。从山脚上来的路并没有硬化,也没有拓宽,还是十几年前初次开挖的样子,险峻难行。在本世纪初有人计划于此建造类似南山的佛文化园,规划图都有模有样地竖了起来,上山的路也挖好了,在山腰上更是开辟了两块大坪,甚至准备建个索道横跨水库直通对山,却不知为何工程骤停,项目终止,只听说他们真意不是旅游开发,而是要建公墓陵园,被寺中住持和村民不允而作罢。这一停便是十余年,但武功山近一半都被挖得面目全非,有些地方还被山洪冲得沟壑万千。我开着车子,艰难地来到山上,停在寺院中,下得车,阵阵山风吹来,令人忽然想起了年少时每日跑步上山的情景。那时,山路小而陡峭,山上庙宇还是几间低矮的瓦房,供奉的佛像也并不像现在这样众多而高大,也没有僧尼守护,香客也较稀少,只初一、十五会有一些年纪较大的信士前来添些香火。那时,登山后我常坐在山顶,近观松林,远望康城,偶尔兴起也吟得几句诗词,其中一首七绝犹记得清晰,写的就是这武功山上的青松,诗曰:

“吾爱苍松千杆起,迎风不动怒为涛。

嘤鸣求侣应如此,一遮青山到碧霄。”

——如今,山风依旧,松涛依旧,山容寺貌却大为不同,堪称巨变。那日上来,已有多辆汽车停在前面,寺中香客众多,香火旺盛,和往常一样,我并不径直前去殿中,而是驻足山顶,回望山野。只见山下青田碧禾之间,大路交错,村庄相连,从远处的城区,至南山,至麻田,再往西到赤土,到更远处,皆是全新修建的楼房,还有不少造型别致的坡顶墅阁矗立其中,红瓦粉墙,甚是抢眼。天气晴朗时,不仅能一览南康全城,还可以看到更远处山形缥缈的阳岭诸峰。其实,这武功山,虽离城不远,但山峦态势与畲寨、阳岭、丫山、陡水湖一致,更胜有一种古雅朴净之气韵。正当闲望之时,走来一位年轻的禅师,合十相迎,我便还礼,随后与之入得寺中。他身着僧衣,瘦高个子,笑颜如莲,礼佛之后更设禅茶,招待我与其他乡人。交谈之中,得知他与师傅几人自大余梅岭而来,旨在承接衣钵,振兴山门。谈及山寺修缮修路之事,座中同乡皆为认可,称是武功山之一大幸事,愿助绵薄之力。我想,有禅师他们守护山林,有各方支持,或许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居士、游客到此,谈经论道,修行游玩,而武功山则会发展成为一大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区,亦未可知。那时,只愿这片山水宁静依然,淳彻不改。

未来,老家定会变得更大更美,独具一格,景观日新,不断变化。

变,自古而然。

不变的只有青山,只有武功山,以及与山相观相悦的心。

作者简介:刘昭远,男,江西南康人,南康区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学士,自号“武功山学士”“悦山阁主”,为80后多面创作者,一直坚持创作,有现代诗、小说、译作、散文和古诗词等千余篇,部分见于各大刊物、网站和自媒体。有现代诗集《远的诗》《寄她的十四行诗》《贺兰山怀古?西夏国》(长诗)古诗文集《武功山学士诗文集》,长篇小说《青山曲》等多部作品。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南康巨变”主题征文

散文类二等奖

不忘初心

韩瀚

我姑家的大姐年从师范学院毕业,一直在老家的一个山区小学当教师。学校不到一百个孩子。她啥课都教,是全能教师。

一个女大学毕业生,自愿扎根偏远乡村的小学,一晃就是10年。每天,大姐都十分开心。姐夫节假日会从县城赶过去,帮助干一些学校零活。期间,她多次谢绝调往城区学校。她说:“要信守那诺言,甘当铺路石,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这诺言起于15年前的那个秋天。大姐家在乡下一个偏远小村子,靠种地养家糊口。父亲常年有病,不能干重活。她和妹妹学习都很刻苦。

年夏天,大姐考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家人为学费发愁。她是这村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是个女的,又不是考上名校,不少邻居建议不上了。大姐眼巴巴地看着通知书,无能为力。

当时,大姐家那一带下大雨,造成洪涝。当地晚报记者去那里采访,听说大姐的处境,便到她家采访,为“家长支持孩子上学,孩子勤奋上进”的故事所感动,当场把身上带的元钱放下,并且说:“千万别放弃学业,我们想办法渡过难关。”

王记者回到报社后,对大姐家的事情放心不下,专题向报社领导汇报自己想法。领导支持说,抓紧写成通讯刊发,希望能引起







































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ly/54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