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大剧透南雄南亩茶花灯等古老传
南雄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元宵节都有举行民间艺术游行展演的传统,有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传统灯舞“南亩茶花灯”、有催人奋进的珠玑舞春牛、双龙舞双狮等,元宵节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已开展了二十多年,成为南雄市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为丰富市民元宵文化生活,展现南雄独特的民俗风情,南雄市宣传文化部门将于元宵节当天上午10:00时,在时代广场举办年元宵民间艺术展演,随后进行民间艺术巡游活动,让民间艺人在传统佳节演出中抒发浓厚的乡土情结,表达热爱家乡,祈盼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炽热情感,更好地继承、弘扬、繁荣、发展南雄本土民间艺术。
传统舞蹈《双龙舞双狮》
双龙舞双狮起源于清朝光绪三年左右,当地劳动人民为欢度自己的民族节日——中秋节,以艺人吴庆龄发起了舞狮头,配之以扛菩萨、装故事等形式来庆祝节日。后来,吴庆龄为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在单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只龙,形成单龙舞单狮。吴庆龄为了保留这一传统节目,在年老之时将节目传于本村人吴增英,接着吴增英又传于吴仁铸,吴仁铸又传于吴庆龙。吴庆龙学艺后,对场记等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在节目中增加了龙摆字部分。如摆出“天下太平”,“共产党万岁”“等字样,进一步渲染了气氛,使节目情节跌宕起伏,推出高潮。看后令人情绪高昂。
年列入韶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板灯龙》
板灯龙在当地又叫“桥板灯”,始于清代,是一种和亲睦族的文明活动,其主要活动范围以南雄市乌迳镇为中心,辐射到附近的乡镇,如油山、坪田、黄坑、南亩等镇的乡村。板灯龙用36块杉板连接而成,每块杉板长约6尺,宽约1尺。板的两头凿孔,板与板的相接处用杉木条将它们连接,使连接处可以轻松转动,以便板灯龙在转弯的时候活动自如。
板灯龙的龙头和龙尾用竹篾扎制,并用绸布装扮。在龙身制作方面,则在36块进行了巧妙的装扮,每块杉板上都摆放三个花盆。这些花盆用竹篾扎制,并用各种色纸糊好,盆上插上各色纸花,盆里则插上蜡烛。每年春节过后,从年初二(有时延迟至年初五),便开始舞板灯龙,直到送神(即农历正月十五)才结束。板灯龙的活动为乌迳镇和附近的乡镇如油山、坪田、黄坑、南亩等地的乡村,一般一天游拜1-2个村庄,不分姓氏。每到一个村庄,板灯龙表演队的主持人(或长辈)会给所到村庄的长辈送拜年帖和金花,以行预告和拜会之礼。
和传统舞龙不同的是,板灯龙白天不活动,只在晚上表演。板灯龙游拜的时候,龙身花盆中的蜡烛都会点着,此时的板灯龙顿时成为一条五颜六色、活灵活现的神龙,行游在村里的各家各户中。远远望去,那长长的五彩花灯在乡村的夜里一一璀璨绽放,更加光彩夺目。
年被列入南雄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茶花灯》
茶花灯是一种灯类的传统舞蹈。南雄灯子起源于南雄市南亩镇官田里溪村内的龙凤采茶灯,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早记载茶花灯是由南亩官田里溪村的卢正万公的花灯表演传承演变而来的。当时的花灯演出,都是在室外平地进行,先闹场踩场,再由一男二女登场表演。男称花鼓公或茶公,女叫花鼓婆或茶婆。男的左手挽腰带,右手舞扇花,走矮步;女的左手挽腰带或持花篮,右手耍彩巾或舞扇花,边舞边歌,唱的都是民间小调,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到清朝光绪年间,该地区老艺人卢庆鸿根据从师傅传习而来的花灯表演进行创新出鲤鱼灯(现今茶花灯的前身),后将这一民间艺术传于卢章旺,卢章旺又传于同堂兄弟卢章衍。民国五年,卢章衍对道具和表演进行了改进,正式衍生出现今的茶花灯,且更具观赏性。南亩茶花灯由5人表演,分别有龙头1人;凤尾1人,鲫鱼1人;茶花灯2人,整个舞蹈以“时唱时和,锣鼓伴奏”为主,把唱、做、念、打融为一体。其特点是“靠节奏、舞显美”“以头为领、以群而舞”,节奏是构成茶花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表演时每个表演者在龙头的带领下,跑圆场、摆画面、变队形等舞蹈动作,整个舞蹈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娱乐性强,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年列入韶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舞春牛》
“春牛”俗称“舞纸牛”它流行于珠玑镇洋湖村廖姓村民,传说洋湖廖姓村民的祖先养的一头牛在牛栏里可踩出“荣华富贵”等字样,而且给廖姓祖先带来许多好运,从此人丁兴旺。“春牛”是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然后糊纸和绘形,内衬草席,外罩一层灰布或黑色被单,另取一节短的弯木缠上棕丝系于臀后作牛尾,整个造形比一般真牛稍大,酷似一头威势的雄性水牛,表演时由9至13人组成表演队伍,其中,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拾耕手执牛鞭,肩挑水桶、花蓝、手执彩扇、彩巾,相随在春牛的左右两侧,配合锣鼓弦伴奏的音乐节奏,出游各地乡访拜年贺春。基本动作和套路主要有春牛出栏、春牛上路、春牛背轭、春牛耕田、春牛擦痒、卧地听歌等,每当表演一段落时,表演者便演唱各种以家事活动为内容,抒发农家盼望来年风调雨顺的山歌,表达对农业丰收的良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生活甜美的理想与精神寄托。
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源于广东省北部山区的民间采茶歌舞小戏,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戏曲,最早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嘉靖期间以后,粤北采茶戏因多以旦、生、丑三脚色表演,俗称“三脚班”又叫“唱花鼓”“唱花灯”,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又因定弦不同而分为北、南两路,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来采用板式的方法,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该戏流行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地区和东部的梅县地区(今梅州市)、惠阳地区。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戏、连阳调子等3种流派,年后逐渐交融汇合,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表演载歌载舞,活泼优美、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以山区小调为基础,逐步形成以客家语韵为特色的声腔体系,别具一格。它以独特的客家方言、俚语作为衬词,唱腔妩媚多姿,表现力极为丰富,现有余首曲牌,多数以劳动阶层生活为素材,内容涉及生活、劳动、情感、景物等方面。
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纸马舞》
纸马舞源于界址镇民间艺术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有九节黄龙、马子灯、采茶戏、八音班组成的,表演时由8匹马、1条金龙,两个老翁推着车乘坐着两个花旦,一人手拿花束,一人手拿花帕为表演形式,来恭祝大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界址镇民间艺术团现有舞龙、纸马、八音班民间艺人20多人,每年春节从年初二到年十五在是界址镇周边村子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
传统舞蹈《鸳鸯龙》
鸳鸯龙来源于百顺镇东坑村鸳鸯舞龙队,鸳鸯龙有公龙和母龙,公龙由男人舞动,母龙由女人舞动,舞龙入场时龙嘴吐出、双龙来临、迎龙接福八个大字向观众祝福,表演时舞动双龙开四门、双龙出海、双龙吐珠、双龙缠柱、保平安等动作,双龙谢幕时,由双龙嘴吐出:“中国梦天下太平”七个大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图:悟灵
南雄市旅游景区分布图
前往南雄路线指引
乘车路线:
线路(一):
自驾游的朋友:从广州市出发,沿着京港澳(京珠)高速、广乐高速公路往北京方向走约两个小时,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互通转入南(昌)韶(关)高速公路(G)韶赣高速段再走一个小时,就到了天下“广府人”的故乡——南雄市(车程约公里)。
乘车的朋友:在广州乘坐长途客车直到南雄也行,车次很多;或者乘坐高铁或火车在韶关站下车后,转坐到南雄的班车(车次很多,25分钟一班),到了南雄车站去任何一个景点都很方便,有公交车和计程车;也或者乘坐火车往广州---宁波(K)、广州---赣州(K)、广州---上海南(T)、韶关东---上海南(K)等方向的列次在南雄站下车,有公交车和计程车到市区和各景点。
线路(二):
自驾游的朋友:从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市市区出发,沿着大广高速公路(G45)往南走,在南康市三益互通转入南(昌)韶(关)高速公路(G)韶赣高速段,往韶关南雄方向行驶即可直达(车程约公里)。
乘车的朋友:在赣州乘坐长途客车直到南雄,到了南雄车站去任何一个景点都很方便,有公交车和计程车;也或者乘坐火车往宁波---广州(K)、赣州---广州(K)等方向的列次在南雄站下车,有公交车和计程车到市内和各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ms/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