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梅阁村依山傍水它的名字来源于明
梅阁村位于沙堆镇南面,距离沙堆镇府7公里,距新会城区43公里,东与珠海市斗门区相望,毗邻珠海及香港、澳门,东边海岸线由梅阁草口至红关,全长9公里,南濒崖门,并与南宋皇帝宋帝昺殉国之地相连,南、西、北三面青山环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兼之西坑水流川流不息,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过去由官冲逕一路顺流至新桥头经拱桥至东升村前河流出海,改革开放后,修建成多个排水口,利用西坑水,环抱着整个梅阁乡,曾有玄学专家读及,梅阁乡不但风景好,更是个得天独厚的风水好地方。
明成化年间,乡中有位学子蒋南莘,在家攻读书史。一天,有客来访,自道姓邱名浚,海南人,进省赴试,船至崖门,遇风覆没,幸免于难,因寻居宿,经士人指引来见。南莘见客年少翩翩,气宇不凡,便留居家中。邱浚学问渊博,南莘深为折服。从此二人交情日深,同行同止,或在家研经史,或赴郊外寻幽探胜。二人联袂郊游,见几树寒梅傍着一座石阁,凌霜吐芳,景致幽雅。邱浚触景生情,忆起南莘日前请他题乡名事,即提拟“梅阁”二字,南莘喜,转告乡亲父老,遂定乡名为梅阁,直至今天,这就是梅阁名字的由来。
据传多年前,村民群分居于村后的猫乸山及陈婆墓一带,计有蒋、李、陈、徐、何、邓、马诸多姓氏,以蒋姓为大,世居民族一个为汉族,世居村民所属民系为广东广州府新会县梅阁乡,所通用的语言为粤言方言,当时乡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生。
梅阁太始祖纬书,福建莆田人,明初,因伯父绍公任粤东提举,随宦至粤,赘容州路总管杨勇之女,馆于石碑二图小塘村、逐籍古岗不返,生三子:大舍、二舍、三舍。二舍公,即梅阁蒋姓始祖,居小塘村,生清居公,清居公于明洪武六年(公元)由小塘村迁居梅阁,为人勤俭,乃成家立室,植根梅阁,子孙繁衍,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移居就耕,村坊逐步发展到大石鼓(大南村)坑美、上高里、会龙里、庵前里、石船头等处立宅,有部分迁至大坡林(泰康里)、大洋(太宁里)居住,今日的庵龙村高基榕树下,当时还是汪洋大海,相传曾在此处停泊渔船,几棵大榕树是栓船的好地方,至今仍留有痕迹。过几百年后的今天,沦海变桑田,新塘、东安、南康村一带,便成梅阁居民主要住宅区了。
梅阁村土地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亩),其中山地约亩,耕地约0亩,鱼塘约亩,其他用地亩。有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约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英国等地。特色农产品有水稻、木薯、番薯等。水产养殖以南美白对虾、罗氏虾为主。
村内的梅阁水库在年动工兴建,年4月建成,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一座,副坝二座,溢洪道二座和输水涵管两条。水库集雨面积达11.38平方公里,总库容可达1.5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此外还解决了梅阁村生活用水问题,受益人口达人。
消息来源于:沙堆发布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ms/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