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中国南海二
公元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
访问日本后返航的的英国航海家约翰·沙利(JohnSaris,~)在其《航海志》(TheVoyageofCaptainJohnSaristoJapan)一书中,将中国的西沙群岛称为“眼镜群岛”(LesLunettes,法文),而将越南东海岸附近虚拟的“牛角形”沙礁危险区称为“帕拉塞尔”(Pracel)。这表明当时的西方航海家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西沙群岛与越南东海岸附近的“帕拉塞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概念。
约翰·沙利在访问日本时,日本幕府将军德川秀忠将两副盔甲委托其转赠给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图上的这副盔甲现存于英国伦敦塔。
公元年明思宗崇祯八年
7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伦敦”号为开展对华贸易,首次开辟前往中国的航线,经南海抵达中国澳门。因澳葡当局的阻挠,未能实现对华贸易。
公元年清康熙十年
英国地图学家约翰·塞勒(JohnSeller,~)编绘出版了一幅《东印度最东部分之海图》。该海图在越南东海岸附近的“帕拉塞尔”(TheParacels)“牛角形”沙礁危险区以东的中国西沙群岛的位置,绘有6个构成三角状的沙洲,称为“三角群岛”(TheTriangles)。这可能是西方地图学家绘制的含有中国西沙群岛的最早海图。
《东印度最东部分之海图》局部。该图显示:中国西沙群岛与越南东海岸附近的“帕拉塞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概念
公元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10月~11月,英国海盗船“尼古拉斯”(Nicholas)号在经过中国南海时,船长约翰·伊通(JohnEaton)率领海盗大肆劫掠过往商船。该船在试图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北岸出发穿越中国南沙群岛海域时遭到失败,船长约翰·伊通在航海日志中记录了南沙群岛的几处岛礁。
公元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麦克尔斯菲尔德”(Macclesfield)号经中国南海抵达广州港,首次正式开展对华贸易。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访华使团成员的绘画:珠江广州河段西洋商船云集
公元年清康熙五十九年
英国帆船“伊丽莎白女皇”号(Em.Elizabeth)在中国西沙群岛东部发现一座大型礁石(我国称为高尖石),将其命名为“金字塔岩”(PyramidRock)。这是外国关于西沙群岛高尖石的最早记载。实际上古代中国渔民已将该礁称为“双帆”。
西沙群岛高尖石今貌
公元年清乾隆十三年
9月12日,英国东印度公司运茶商船“斯卡伯勒”(Scarborough)号在中国南海黄岩岛搁浅,后趁涨潮脱险。从此英国人在海图上将该岛标注为ScarboroughShoal,这就是中国黄岩岛英文名称的由来。
公元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12月17日2时30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皇家舰长”(RoyalCaptain)号在中国南沙群岛的一处礁石触礁沉没,绝大部分船员乘小船逃生漂流,后被英国商船救起。这是南沙群岛舰长礁英文名称RoyalCaptainReef的由来。实际上古代中国渔民已经将此礁称为“石龙”。
年法国海洋考古学家戈迪奥驾驶高科技双人深潜器,在中国南沙群岛的舰长礁海域,非法盗掘年失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皇家舰长”号残骸内的文物
公元年清乾隆四十一年
英国海军风帆护卫舰“海马”号(HMSSeahorse,英国海军著名将领纳尔逊子爵曾作为海军候补少尉在该船服务)在执行巡航任务时,途经中国南沙群岛东端一无名暗礁,将其记录为海马滩。这是南沙群岛海马滩英文名称SeahorseShoal的由来。
英国帆船“吕宋”号(Luconia)在航行经过中国南沙群岛南部时,将两群暗礁——北康暗沙和南康暗沙统称为LuconiaShoals。这是北康暗沙和南康暗沙英文名称的由来。
公元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英国帆船“伦敦”号(London)航行经过中国南沙群岛的西礁、中礁、东礁、华阳礁等珊瑚群礁(尹庆群礁),将其命名为LondonReefs。这是尹庆群礁英文名称的由来。
公元年清乾隆五十六年
英国船长亨利·斯普拉特利(HenrySpratly)驾船航行经过中国南沙群岛的一个环礁时,将此礁用船上德国水手HeribertMischief之姓命名,这是美济礁英文名称MischiefReef的由来。实际上古代中国渔民已经将该礁称为“双门”或“双沙”。
公元年清嘉庆五年
英国帆船“孟买商人”(BombayMerchant)号航行经过中国西沙群岛东部的高尖石和一个环礁时,将该礁命名为BombayReef。这是浪花礁英文名称的由来。实际上古代中国渔民已经将该礁称为“兰匿”或“三筐”。
公元年清嘉庆七年
9月7日,英国帆船“安汶”(Amboina)号航行经过中国南沙群岛时发现一暗礁,将其命名为隐遁暗沙(StagShoal)。后经各国海洋测量证明,隐遁暗沙并不存在,原因是当时的英国帆船对该暗礁经纬度的坐标测量发生了偏差。
陈琦的账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xs/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