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笔记之苏坊贤及神祇信仰上
苏访贤及神祗信仰
1、苏访贤的来历
嘉嘉靖三十四年《南康县志》载:“浮石在县城西三十里。石高二十余丈,状如覆钟,水环其外(石当流冲,舟行辄漂溺。弘治间义民吴登显捐赀凿石,浚水道由石之南人甚便之)。这段文字让人想象到当年浮石之巨大与危害。
浮浮石有名,浮石旁边的贤女埠更有名。读过旧县志的人,应该知道,浮石、贤女埠这两个地名均古老均有故事,只不过前者是地理概念,后者是人文概念。古时人名、地名乃至县地、州名、道名都非常讲究其文化性,贤女埠这个人文概念名称用了九百多年,直到存在了千年的贤女娘娘祠彻底没了,贤女娘娘的故事淡化了,大多人没感觉了。其实,浮石这地理之名也毁了四五百年了。
浮浮石这块巨石,耸在城西三十里外的章水中。从南安东门码头流过来的章水在这里幽然成潭(后叫贤女潭),其中有一巨石高二十余丈,状如一枚倒扣的巨钟,水环其外。在弘治之前,人们发现一怪现象,即每当洪水泛滥之时,巨石并不被淹没更多面积,而是随水而浮,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令世人叹为观止,浮石遂名闻天下。到了弘治年间,巨石被开凿后,浮石现象却随之消失了。一道风景被破坏了。
年,我冲着浮石之神秘去探秘,结果乡人已不太说得清当年的浮石现在在哪里了,却指着愈来愈窄的江面和早已不成潭的一滩浅水以及岸畔一粗砺的坟堆,向我娓娓叙述起贤女娘娘的故事来——北宋时,溺婴现象严重,出现了女多男少的现象,以致有未婚男子娶二婚妇女之现象,清同治版《南安府志》载有明南安太守张弼关于南康溺婴的一段文字:“余莅任初,有二少年争娶孀妇,输聘各数十金,讼不已。集讯,乃一村妇,年近五十,发黄面黑而短小,二少年则美丈夫也。”其原因主要是女儿出嫁陪嫁财物太重,让普通百姓承受不起,以致生有女孩即溺死。此恶风一直衍及清代(清代吉安府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巡道董榕曾为纠正此恶习而下狠令——护女婴者赏,溺婴者入牢),甚至今天仍有重男轻女的旧俗一定程度还在遗存。当时有一刘家女,其父母先许某一人家,不想,未及嫁人,却被更有财势的另一人家强行使之接受聘礼,父母觉得对不起女儿,便时常以泪洗面,女儿是个刚烈孝顺人,思量过后,便对父母说,你让他们两家某日同时放花船来接吧,我决不会让父母为难的。即日,两家花船齐,刘女放言:并拢靠在一起,我会作出选择的,我上了你们家的花船,就算了了这场婚事,你们不可以再为难我父母了。随即,她一脚踏上一只船(此为“脚踏两只船”之笑谈源流之一),叫他们开船,两家人满以为刘女会作出一家之抉择,不想,她巍然不动,随着两船开动、分开,她整个身子直接往深潭中坠去,一命呜呼也。那两家人也作鸟兽散了。过了一两日,一渔夫往潭之下游撒网捞鱼,一网下去,沉沉的,满心欢喜,谁知捞上来的却是刘女之尸身,吓得赶紧往水里扔回去,复往上游走了数十米,心想,这上游撒网总不会捞上那死尸吧?不料,这一网下去又把刘女尸身捞了上来,渔人大惊,以为遇上鬼了,忙跪说:你若是神,就象南山寺的圆慧法师一样,死后泛香三天给我看,真有香,你就成仙了,我就为你筑神台,不过,最好让我今天打上几网鱼来。于是,他让尸身留在了岸边,自顾自地去继续打他的鱼了。谁知,这连续几网竟网网满是活蹦乱跳的鱼,他觉得神了,观察几天,这刘女尸身果然泛香。于是,神话般的故事传开来了,乡人们纷纷认为这刘女如此爱父母如此贤慧,必是神仙转世,是可以庇护人的,大家遂凑钱为刘女筑了一祠,名字就叫了贤女娘娘祠。
我我听过这故事后,当时就认为,这故事编造成份太重,可信度勉强,却很有民间色彩,有流传性。至于为什么上游能捞上尸身,我认为恐怕是潭深有漩涡几十米宽所致。乡人听过,连说有理有理。好笑,一个千年的传说,这么简单的道理竟要我来诠释。我想,这道理文化人均懂,即使是古代的文化人也必懂,只是大家喜欢这种宗教式的完美结局,不揭穿它,容让它存在着罢了。
今后来读到嘉靖年间的县志,才发现民间的这种传说大为失实。老县志载:北宋时,贤女刘姓,田家女。宋嘉佑年间,父母将其女许高州蔡姓,因蔡姓家道中衰,其父反悔,将其女更许吴姓。后因蔡姓家庭中兴,其父又废吴姓婚约,复将其女许回蔡姓。女曰:“先使我弃蔡许吴,今又欲蔡,何视吾身太轻也”,因自投潭水而死。乡人韪之,名曰“贤女潭”,立贤女祠于潭上,修贤女墓以祭之。清代诗人汪革有诗为赞:“贤女标名几度秋,行人抚事至今愁。湘弦楚雨知何处,月冷风悲江自流。女子能留身后名,包羞忍耻漫公卿。可怜呜咽滩头水,浑似曹娥江上声。”
传传说确实有太多的编造性成份,当然,这样也才符合民间的神祗信仰。可见读史,还是越接近事实发生时间的史记才越接近真实,才稍准确些。在贤女埠,我接着又发现一南康人错误了很久的问题。在去大余的路上,发现过了浮石不久,有一收费站名叫“苏访贤收费站”。问大余人,何意?不知。问南康人,答:是纪念苏东坡南贬时访问过乡贤田辟。其实,苏东坡访问田辟时,田辟还不成为乡贤,乡贤是因为苏东坡造访他之后才被后人颂称的。且,地理位置也不对,田辟居于城东的文峰山,而不是居于往南去的浮石。这里的贤,当指这浮石的贤女娘娘祠也。也即是说,大约离贤女故事发生后的一百年左右,浮石章江岸边的贤女娘娘祠在南康及南安及虔州一带已相当有名,这时,正好南贬的苏东坡经过此地,苏东坡上岸专门造访过此祠,故有苏访贤之说。这个错误被我破解后,我的朋友、大余工行的谢建林行长很是兴奋,以致后来凡路过苏访贤,必对随行说起这段名称缘由,让行程多了许多咀嚼。
(注:《南康笔记》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在赣州清大书店上架,欢迎赏读!)
“客家风(福瑞堂)”宗旨:传播正能量,追求真善美。与您共享文学之美,与您同往光明行走。福瑞堂主,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赣州市政协阳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研究与散文创作,撰有《秦淮河上寻桨声》《客家故园》《赣州古城地名史话》《书简谈片》《椰林蕉风》《南康笔记》等20部作品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xs/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