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资讯江西要培育20个非遗小镇,南

近日

《“十三五”时期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制定出台

江西将培育20个省级“非遗小镇”

“非遗”传承人有奖惩

其中明确,力争到年,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完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和传承机制也将基本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状况基本摸清,培育20个省级“非遗小镇”。

江西将建20个省级“非遗小镇”

我省将在充分考虑申报地区文化形态的存续状态、价值、特色、区域范围的基础上,设立一批以县(市、区)和乡镇为重点区域的省级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和传统工艺文化生态保护区。

探索开展“非遗小镇”建设,除传统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外,深入挖掘和展示我省陶瓷、中药、茶叶、雕刻、制砚、漆器、爆竹、毛笔、刺绣等优势传统工艺,探索“非遗小镇+保护”“非遗小镇+旅游”“非遗小镇+扶贫”“非遗小镇+产业”等保护发展模式,培育20个省级“非遗小镇”。

赶紧来跟小野看看

赣州各地有哪些非遗传统文化~

章贡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章贡区地处赣州市中心城区,是著名的“江南宋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宋城文化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

章贡区现有“客家菜”、“民间高跷”、“客家竹雕”等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客家春节拜年踩街习俗”、“客家根雕”等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宋氏“三和太极拳”、“赣州南北词”等7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康区—中国甜柚之乡

赣州市南康区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客家人主要集聚地之一,辖区2个街道16个乡镇,面积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0.1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南康崇文重教,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中国客家歌舞之乡”。南康现有“民间民俗鲤鱼灯”、“横寨唱船”、“曲艺《古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天车》”、“民间文学《木根源》”5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市级非遗名录5项,县级非遗名录12项。

赣县区—千里赣江第一县

赣县区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始置县,距今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6年,赣县区已经成功申报县级项目保护名录57项,其中市级项目保护名录9项(东河戏、田村花灯、云灯、麒麟狮象灯、食贡制作技艺、黄元米果制作技艺、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木偶戏、柚子灯等),省级项目保护名录3项(东河戏、田村花灯、云灯),国家级项目保护名录1项(东河戏)。

上犹县—梦里水乡美丽上犹

上犹县建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是客家摇篮赣州的纯客家县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上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成立于2年元月,先后颁布了四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共39个,其中市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2个,代表性项目有:“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九狮拜象”、“客家鱼宴”、“梅岭温氏花灯习俗”、“五股龙”、“东坑手工造纸”等。

崇义县—中国竹乡

崇义县是客家文化、竹文化、农耕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舞春牛”、“竹洞畲族山歌”、“三节龙”等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艺竹盆景”等10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保护项目名录,公布县级目录84项,确认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10人。

“舞春牛”4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精彩亮相,被江西电视台“赣风”摄制组全程拍摄播出;“三节龙”舞进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并在央视《客家足迹行》栏目,以“白云深处好耕田”展演推广;“竹洞畲族山歌”唱响江西省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惊艳北京外交官联谊会、走进1赣州电视台“春晚”、获1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参加了5江西省“百姓大舞台”和6年赣州市“首届文化惠民周”演出,参加了6文化部“春雨工程”西藏行演出。

大余县—中国瑞香之乡世界钨都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

大余秦时设关,北宋设南安军,明朝设南安府。自唐朝开元年间开凿庾岭梅关古驿道后,曾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为历史上中原经广州通往日本、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

年大余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工程,挖掘整理了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十大类非遗项目,其中传统舞蹈“南安罗汉舞”“旁牌舞”、传统技艺“南安板鸭传统作技艺”、传统美术“核雕”等四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传统舞蹈“南安罗汉舞”“旁牌舞”、传统技艺“南安板鸭传统作技艺”、传统美术“核雕”、民间文学“汤显祖〈牡丹亭故事原型〉”和传统音乐“吉村年歌”等六个项目列入市级保护名录;民间舞蹈“小双狮舞”等十个项目列入县级保护名录。

信丰县—中国脐橙之乡、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合唱)之乡

信丰县位于江西省南部,人口78万。信丰建县于唐永淳年间,已有多年的历史,自古有“人信物丰”、“比屋弦歌”之盛誉,是中国脐橙之乡、草菇之乡、江西省合唱艺术之乡。

目前有“信丰萝卜饺加工技艺”等32个项目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河客家锡壶制作工艺”等9个项目被列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陂蓆狮、犁狮”、“手端木偶戏”、“大堂花鼓”、“大阿子孙龙”等5个项目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年“古陂蓆狮、犁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是目前赣州市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唯一一个传统民俗舞蹈类项目。

龙南县—客家围屋·国家“非遗”

龙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有千余年历史的客家古县,境内分布着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

民间保存着香火龙、客家山歌、太平堡龙船会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5个、市级5个。龙南县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省文化厅授予“中国围屋之乡”、“江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全南县—美丽全南·精致新城

全南建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目前,全南县有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瑶族花棍舞”、“全南车马灯”、“全南中寨香火龙”、“全南客家蓝巾帕制作技艺”、“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全南谭坊举人龙”。

定南县—赣粤门户·生态定南

定南县于明·隆庆三年(年)建县,地处九连山脉南支,为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自古就是赣粤边境经济文化交流、军事战略的咽喉要地。

目前定南县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分别为:“定南瑞狮舞蹈”、“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定南客家婚嫁哭嫁习俗”、“定南酸酒鸭制作技艺”、“定南灰水粄制作技艺”、“定南酸菜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挑积”;有“定南客家吉祥花帽制作技艺”、“传统音乐十二月跌苦歌”、“定南客家烫皮制作技艺”、“定南围屋风水文化习俗”,加上七项省级非遗项目,共计11项市级项目。

安远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采茶戏)之乡

安远县共搜集了66个非遗项目,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其中已申报成功的省级有7项、市级8项、县级51项。

这些项目均代表安远人民的生活习俗特点,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项目生动活泼,绚丽多彩,集合了安远人民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品格,和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是安远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具有代表性的赣南采茶戏的前身九龙山采茶戏,历经几百年历史,延续至今,广为传承。

寻乌县—中国蜜桔之乡

寻乌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聚居地,东江源头县,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橘橙文化为一体的中央苏区县。

传统医学“挑积”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是一项经济、简单、疗效显著的中华传统医术,深受当地群众认可。它源自远古的石器时代,由砭石、放血疗法发展而来,治疗方法以健脾、消积、驱虫为主。

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列为市级项目,《客家迎故事》于年和年在江西电视台特邀播出,并在凤凰卫视宣传客家文化,保护东江源时播出。

县级项目“教化歌”、“寻乌客家山歌”、“船灯”、“十二景灯”、“老蟹子”、“鼻吹唢呐打盘花”、“汶□汉剧”等都颇具客家特色、寻乌本土风情。

于都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唢呐)之乡

于都,建县于公元前年,素有“六县之母”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保护成果明显。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于都唢呐公婆吹和客家古文;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六项,分别是“银坑甑笊舞”、“于都茶篮灯”、“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江西提线木偶戏”、“江西杖头木偶戏”、“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七项;还有29个县级“非遗”项目。

兴国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山歌)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山歌之乡”兴国县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县。

千百年来,兴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尤以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人所瞩目。兴国县目前拥有国家级保护名录1项、省级保护名录6项、市级保护名录10项、县级保护名录76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12人、县级传承人百余人。

瑞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歌舞)之乡

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漫漫长路,客家先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的相互交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瑞金现有9大类9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竹编技艺”、“手工钢模雕刻技艺”、“传统鱼圆制作技艺”、“冈面车灯制作技艺”及“瑞金民歌”等5个项目已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祠堂营造技艺”、“苏区舞蹈”等7个项目已列入赣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昌县—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古称九州镇,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已收集整理普查线索条,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会昌藤器制作技艺”、“赖公庙会”、“会昌踩鼓”、“会昌山歌”等5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汉仙岩的传说”、“会昌米粉制作技艺”、“会昌酱干制作技艺”、“客家药艾灸”等14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石城县—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灯彩)之乡

石城县地处赣州市东北部,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古中原汉人南迁途中重要的中转站。

千余年的建县历史,孕育了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城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石城灯会”;“石城砚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王润生毛笔制作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过漾”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3个。

宁都县—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文乡诗国”

宁都,有着“客家摇篮”和“客家祖地”的称号,而且还有“赣南粮仓”的美誉。

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宁都人,宁都人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竹篙火龙”、“客家傩”、“鼓子曲”、“宁都采茶戏”、“古教花灯”、“割鸡担灯”、“桥帮灯”、“刘坑竹马灯”、“赖村东塘杖头木偶戏”等,都已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内容来源:赣南日报、会昌网景

▍图文编辑:小野(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务合作:(







































白癜风用什么治疗
关爱白癜风健康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zy/12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