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25种小吃,大部分南康人只吃过一半
客家小吃就地取材,具有独特的风味,往往被游子们用以寄托思乡之情。跟一般地方小吃不太一样的是,客家小吃其实是主食的延伸,从历史传承来看,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饥,所以大多是米制品。本文精选、整理了客家地区流行的50种常见小吃,供喜欢客家美食的朋友们参考。
1煎圆(煎堆)
“煎圆”是客家人过年时传统的自制年货,取意“团圆、圆满”。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依山而居,山中气候相对湿冷,于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较浓烈、油量多,利于御寒祛湿。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于是成为了梅州客家人极为钟爱的小吃及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平时,街边摊档也有煎圆摆卖。
制作方法:
1、先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浸泡10—12小时,糯米捞起滤干水后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锅头里烧适量开水将糖倒进开水里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后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却后倒入糯米粉充分搅拌均匀,并将糯米粉反复搓揉成干湿度适中的面团备用;
4、煎丸有包馅与不包馅的两种。做不包馅的煎丸直接取面团揉成圆形或椭圆形摆放在盛具里,沾上一层芝麻,让芝麻牢牢粘满小粄团表面;做包馅的煎丸,将其捏薄后取事先准备好的馅包裹成圆锥形、三角形或扇形的煎丸待炸;
5、炸煎丸。油下锅烧沸后,将做好的煎丸入锅煎,为防止煎丸夹在锅底烧焦,煎丸入锅后要用网勺轻轻将煎丸脱离锅底,炸至煎丸浮出水面并色泽金黄后即可起锅,装盘食用。
2油角客家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小吃之一。
制作方法:
1、先把芝麻、花生、白糖、椰蓉搌成干馅放在碗里备用;
2、把一定比例的面粉、鸡蛋、白糖、猪油加入少许水不断搅拌,再用面杖压成饺子皮样(与北方包饺子相似),把干馅放入面皮捏成饺子样;
3、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即可捞起,待冷却后,装入坛里避免受潮密封起来,待节日时食用。
3炸芋丸客家炸芋丸是人们在春节、七月半、八月半的应节美食,炸芋丸具有“酥、香、脆”的口感,吃后回味无穷,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
制作方法:
1、炸芋丸用的是一种叫“白荷芋”的芋头(也叫六月芋),把芋头表皮刨净后洗干净;
2、把芋头刷成丝,生姜切丝备用;
3、把芋丝装在盆子里,再加上适量的糯米粉、生姜丝、盐配料后,拌成糊状;
4、烧好油锅,待油锅热后就可炸芋丸了。
4黄粄“黄粄”是梅州传统小吃,当地人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做黄粄招待亲友。黄粄在兴宁、平远常见,目前兴宁的黄粄制作技艺已作为传统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方法:
1、采集山上的黄粄树,然后将黄粄树烧成灰,再把黄粄树灰放在水中浸泡过滤,除去灰渣后制成浸米用的黄粄树灰水;
2、将约占三分之一的糯米和约占三分之二的籼米淘净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把它加工成米浆;
3、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浆中要不断搅拌,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粄团,将粄团取出放在铜盆中,再把粄团蒸熟,然后将蒸好的粄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这样,黄灿灿、香嫩嫩的黄粄便制成了。
5萝卜粄用萝卜丝和粘米粉做成的萝卜粄,是客家人年节特有的小吃之一。蒸好的萝卜粄不仅有萝卜的清香,更有各配料的醇香,放凉后切成小块用煎锅稍为煎一下,更香更好吃!
制作方法:
1、把萝卜刨成丝,加入些许水煮约10分钟至变成透明色状,熄火加些许盐拌匀待凉备用;
2、油锅里放几粒大蒜和少许姜丝爆香,然后把姜蒜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猪油、味精、白糖、五香粉、胡椒粉、虾仁、香菇丁、猪肉粒等,猛火稍微翻炒即可;
3、将炒制好的配料拌入萝卜丝里。在粘米粉中加入清水,搅拌成稠糊状,把萝卜丝倒入其中拌匀;
4、在小蒸笼中垫上洗净的新鲜芭蕉叶,刷上油,把拌好的生坯萝卜丝糊倒入,用筷子匀平,猛火蒸30分钟。
6牛耳饼“牛耳饼”,顾名思义,因其外形与牛的耳朵类似而得名,是河源客家传统小吃
制作方法:
1、把面粉、发酵粉、盐水、鸡蛋、芝麻等混合(各种配料配置标准是:面粉克、发酵粉10克、鸡蛋克、芝麻10—20克、盐水直至把面粉等搅拌呈团状为准),并且搅拌均匀,使之软硬适中,放置旁边待用;
2、将糯米粉、白沙糖、鸡蛋、芝麻、凉开水等搅拌均匀(配置标准与上述面粉团类似);
3、把面粉团、糯米粉团分别用啤酒瓶、橄面杖等圆形带有一定硬度的工具压成厚度约为1—1.5厘米的薄片(将两个面团搓成相同大小的面片);
4、将面粉团和糯米粉团重叠(糯米粉团在下,面粉团在上),卷成直径约为5厘米、宽度约为10厘米的(长度不记)形状,放置一边使之变硬成型;
5、当粉团成型后,把它切成极薄的薄片;
6、把切好的薄片放入油锅中油炸,当油炸的牛耳饼颜色呈金黄色时,就可以捞起了。
至此,香、脆、甜中伴有淡淡的咸、鸡蛋、芝麻味道的客家牛耳饼就做好了。
7花生饼、黄豆饼客家地区普遍有炸花生饼、黄豆饼的风俗,外观一般为金黄色圆形薄片,中间半包有花生米、黄豆等,香酥可口。韶关地区客家把这种饼叫做铜勺饼、豆壳儿。
8寥花蓼花,又称“燎花”,“蓼花糖”是广东兴宁著名特产,始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历史,具有松、香、酥、脆、清甜的独特风味。蓼花外形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
9砸粽(炸粽)儿时墟场上经常能见到的小吃,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这道客家美食?
制作方法:
客家话的“砸”是压的意思,顾名思义,这粽子是压制而成的。跟所有做粽子的工艺一样,把白糯米洗净,浸一晚上,然后把浸好的糯米加适量碱水拌均匀,使之泛成水粉般的明亮黄色,用锅蒸熟。把糯米饭放在木格子里压实,形成砖块状。一般担挑小街贩出售的砸粽就是这种。把砖块状的粽子切成一小方块,放在油锅里去炸,炸的过程中用特别的长竹筷子对之不停的翻动,当砸棕变得外焦里嫩的金黄时就行了。趁热蘸糖粉或蘸咸香姜蒜蓉即可。
10鸡颈粄鸡颈板属于梅州客家传统小吃,用糯米和糖制成,因为像鸡脖子,故取名“鸡颈板”。
制作方法:
一般做法是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团,放入热油锅里,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用锅铲压拍,不断重复,把它压拍成薄片煎熟。趁热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细细卷好。用刀切成一圈圈竖起,哟!还真的象鸡颈呢,吃一口,又香又甜!
1、放适量的糯米粉、红糖,加水揉成团;
2、锅洗干净,放适量的食用油,把刚才揉好的糯米团放进锅里摊开,有个小窍门:用圆的勺子来摊开更容易些;3、用中火煎,火太大容易焦了,煎好一面,再反过来煎另一面;4、出锅,撒上芝麻、白糖,或者轧碎的花生米都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把煎好的面团卷起来,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类似鸡脖子的样子即可。
11客家糍粑客家的糍粑有多种吃法,有的在搓糍粑的过程,将白糖、花生米、芝麻等碾成粉末塞进圆团内下油锅煎炸,吃起来香甜满口,松软柔韧,别具滋味;有的先将花生米、芝麻碾成粉末和上白糖或黄糖入锅熬煎成糊状,然后把糍粑倒入糖糊中不断翻动,直到糍粑全身粘满糖糊即起锅吃用。这种糖糊糍粑嫩滑爽口,香甜适宜,不燥不热,最适合老年人食用。
制作方法:
1、泡米:选用上好的糯米挑出一些不好的杂质,再把糯米洗干净放水里泡6个小时;
2、把泡好的糯米放在竹篦滤干水分,锅内烧水,把竹篦滤干的糯米放入蒸锅里大火三十分钟蒸熟,变为糯米饭;
3、制作糍粑团:把蒸好的糯米饭稍微放凉,然后放在石臼里面(捣具可用擀面杖代替)使劲捣呀捣呀,直到糯米饭被捣得烂烂地成泥状;
4、手上沾点水,揪一小块糯米团,再在外面均匀地裹上一层备好的白糖芝麻蘸料,就可以开吃啦。
12艾粄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
制作方法:
1、艾草叶清洗干净之后,放入开水锅中焯水;
2、把焯水之后的艾叶放入榨汁机或绞肉机中搅碎,若没有现代工具代劳,那就只能用菜刀把艾草叶半锤半剁至出汁为止;
3、锅中加入三四碗水,两三片糖块一起放入锅中煮开;
4、将糯米粉、艾叶至于簸箕或者盆中,边倒入煮开的糖水边搅拌,待稍凉后揉合成团备用,这个过程叫烫面,做出来的粄才会既软又有嚼劲;
5、将粉团搓成一个个圆饼状,锅内放水烧开,放入艾粄,蒸15分钟左右即可。
13碱水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一个小小的粽子由于地区的不同,客家人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又叫“灰水粽”。
制作方法:
1、把布惊草摘下后,混合干的芭蕉叶和稻草一起燃烧,烧干后还要等待一天让灰烬融成灰,这就是所谓的草木灰。把这些灰都收集起来装进布袋中,放到水里重复煮沸几次,将灰渣过滤掉,再把灰水静置,待灰水中的杂物沉淀下来,剩下的灰水就可以用来泡糯米了。
2、糯米要先放进灰水里浸泡两天,才能用来裹粽子;(糯米第一次浸泡清水约12小时左右,捞起来筲箕晾着滴干;把晾干的糯米再次放入灰水中浸泡一天,此时晾干的糯米,像海绵一样把灰水又一次吸取到肚子里面,此时的糯米浑身金黄,一股天然碱的清香味。)
3、包粽子。包好的粽子,6或8个捆扎成一串;
4、煮粽子。把包好的成串灰水粽,直接放入大锅里煮,不需要在加入其它的作料。锅里的粽子一段时间内翻滚换位置,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它们能均匀受热,至少要煮4个小时以上才好(视粽子大小而定);然后把煮好的粽子挂在竿子上,自然冷却晾干保存;可蘸蜂蜜、白糖食用。
14酿苦瓜端午时节苦瓜刚刚出身,酿苦瓜可谓客家人过节必备菜,也算是一种小吃了。
制作方法:1、将苦瓜去瓤,洗净,切3厘米圆墩;五花肉捣成酱,加入盐等调料拌匀备用。2、将苦瓜墩空心填满肉馅,摆入盘内,入笼急火蒸熟,取出备用。3、炒锅注油烧热,下入葱姜末爆镬,加入鲜汤、盐、料酒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淋上熟油,浇在苦瓜上即成。
15煎荞粄客家地区,荞比较多,叶子比较粗,荞头却是很脆,所以一般拿来做酸菜,下粥不错。客家人吃荞还用炸的吃法,将荞切碎,面粉用水和鸡蛋和成稠糊,加适量的盐和切碎的荞,也可以加花生,最好吃的是加连壳的新鲜小河虾;油烧热,用筷子试油温,冒泡就可以,用勺子舀和好的浆入油锅,炸到金黄捞起滤油,放凉即食。粄还分厚薄,厚的里软外脆,薄的透明酥脆,香气逼人,乡村美味。
制作方法:
1、将荞头切碎、豆干切短丝;
2、豆干丝焯水后,与花肉碎一起下锅闷香铲起;
3、鸡蛋、薯粉、鱼露、胡椒粉、食盐等调料加水调成粉浆;然后倒入盛肉丝豆干的大容器中一起搅拌成糊状;
4、烧热铁锅,放油,将一勺薯粉糊倒入锅中,搪成圆形,煎至金黄色饼状即可。
16捆粄捆粄是丰顺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特点是板皮薄韧,馅料爽口。
捆板制作简单、味道鲜美、口味丰富,一般肉馅有:豆干、韭菜、咸菜、香芋、萝卜、瘦肉、豆角、鲜笋、萝卜干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肉馅,变换出不同的口味。
制作方法:
分捆和蒸两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捆——将做好的米浆舀一小勺到特制的托盘中,不要太厚,大约2~3毫米左右,放入抽屉式蒸架中蒸熟,取出用竹片划成矩形,在上面加入预先炒好的肉馅以后卷起来就完成了。
第二种方法:蒸——在米浆蒸熟之后,在上面加入生肉馅等,再放入蒸架蒸熟后卷起来以后浇上特制酱料直接放入碗中食用。
17仙人粄“仙人粄”又名草粄,是客家地区一种常见的特色小吃,用仙人草熬成,呈果冻状,棕褐色,半透明,如晶莹剔透琥珀。既能解饥渴,又有清热驱暑、助消化、降血脂、治糖尿病等多种功效。加入蜂蜜和香蕉露的仙人粄,滑溜、柔软、清香、凉爽,实在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小吃。
制作方法:
1、用晒干的仙人草和一小块土碱熬水,过滤去渣;
2、熬好的仙人草水按照比例用开水稀释(一勺仙人草水用五勺开水稀释)煮开;然后以一勺木薯粉,加凉水兑成水薯粉(薯粉必须完全溶解于水,否则加热时会起薯团,影响口感),倒入盛仙人草水的锅中,一边倒入一边不停搅拌使彼此完全融解在一起,再煮烧开即可;
3、煮好后将仙人粄液倒入容器中,放至通风处冷却成凝结而成棕褐色半透明胶状(或放入冰柜冷却);
4、用刀把整板的仙人粄划成小块,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炼奶或白糖),即可食用。
18薯粉粄薯粉粄也是一道传统客家小吃。
制作方法:
1、薯粉以每公斤配置毫升沸水,反复搓揉成团;
2、粉团分成小团,捏成古钱状,用枋棰制成小饼等状;
3、将制成的薯粉粄置于沸水中,煮至浮在水面后捞起;
4、配上肉丝、香菇、花生仁、虾仁等佐料,拌匀后便可食用;
另一吃法将薯粉粄置于油锅里煎熟食用。
除了以上材料,还可用木薯粉加客家酸咸菜制作,味道酸爽,口感顺滑。
19苎叶粄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
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客家乡亲和游子的喜爱。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春夏两季为佳。
制作方法:
1、摘取新鲜雏嫩苎叶,与适量粳米、糯米和水于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
2、将取适量粄团捏成直径约10厘米的圆形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即可食用。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别有风味。常吃苎叶粄,能耐饥渴、长力气,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20武平簸箕粄簸箕粄是武平客家小吃,因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包肉(菜)馅而得名。
制作方法:
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现大多数人用的是长方形的铁板),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21松口炉饼70多年前,梅县松口人用泥土制作的火炉做饼,先在炉下面生起柴火,又在炉上放一张铁丝网,边烤边翻,做饼的时候,要一直站在炉边,防止饼烤不熟或者烧焦,这样做出的饼叫做“企炉饼”。
松口是客家人下南洋的必经之地,因此,企炉饼不仅深深“扎根”在松口,更随着下南洋的客家人漂洋过海来到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地落地生根,成为华人华侨喜爱的食品。企炉饼的原料和做法跟北方大饼很相似,原料主要有面粉、橙糖、白砂糖、白芝麻、黑芝麻等。
制作方法:
1、将煮好的糖水慢慢加入面粉之中,再慢慢揉搓,等到面团达到能够用手捏起来拉伸且不会回缩的程度时,面就和好了;
2、将面团捏成长条,再均匀地切成比普通包子略小的许多小面团;
3、将小面团从上往下卷起,用手指按住两边,将炒好的白芝麻、黑芝麻填进去,再把口捏紧,朝下,倒放在圆形的企炉饼模具中;又用手掌心轻轻地压成面饼。这时面饼比较软,还需要在饼皮上刷一层面粉;
4、在电烤具里刷上一层油,将做好的面饼放进去,烤约十分钟,再翻到另一面烤十分钟,等到两面烤成金黄,这样企炉饼就做好了。油只能用植物油而不能用动物油,这样做的饼营养健康,而且耐放,常温下保质期可达到三个月。
22长汀灯盏糕长汀客家农村每逢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香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
制作方法:
灯盏糕是将大米和黄豆浸泡后磨成米浆,调入细盐、味精、葱花再用汤匙舀到特制的圆勺内,沉入煮沸的油锅中。米浆在沸油中迅速膨胀成圆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黄时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胀的过程如同变魔术一般,又称为“魔术糕”。
23鱼头煮粉“鱼头煮粉”是梅州人的特色早餐之一,营养丰富。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来梅州旅游的人士的喜爱。
制作方法:
1、选用新鲜的草鱼头,将鱼头对半开,然后把鱼头放进油锅内煎至黄带焦,煎的过程中加入姜丝;
2、待鱼头煎熟后倒入适量滚水,加盖煮至奶白色;
3、放入湿粉煮两三分钟,加入适量葱花和胡椒粉即可出锅。
24鱼散粉鱼散粉是千年古镇梅县松口特色小吃,选用土鲮鱼肉为辅料。
制作方法:
1、将土鲮鱼肉去骨用刀剁成小米粒状;
2、起油锅放入鱼粒、姜丝、客家酒糟、鸡蛋,爆炒香后放入湿米粉,调入味料快速翻炒至米粉松散入味渗料即成,成品米粉滑爽鲜美,回味浓香。
25客家捶圆猪肉丸、鲩丸、牛肉丸,总称捶丸,又叫搏圆,起源于客家。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南下迁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来部分汉人继续东进福建或南迁广东等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捶丸。
制作方法:
1、将新鲜后腿肉(肉质必须新鲜,否则没有胶质,影响肉丸的口感)切薄片,用木棒锤反复捶打肉泥——”千捶百炼出肉丸“;
2、捶好的肉泥放入大盆中,加入清水、精盐、薯粉拌匀,在盆中来回摔打成肉胶;
3、用手把猪肉胶捏在掌心,让肉胶从虎口处挤出,另一手拿一把瓷汤匙把肉酱挖成球状,放进盛有70度左右的清水锅中定形;
4、肉胶全部搓成丸形后,用小火把丸子浸熟,肉丸浮水面为准(必须用小火煮,用大火煮会使丸子膨胀爆裂);
5、刚出锅的猪肉丸,可煮汤、亦可切片切花炒菜,要原汁的客家风味的就煮汤了。丸子蘸以蒜蓉辣酱食用风味更佳。
来源:紫金客家网
欢迎下方“写留言”评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zy/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