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南开大学李国山教授做客天外

年12月11日上午,由我校研究生院和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思考”专题系列讲座于腾讯会议成功举办。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国山教授应邀带来了一场题为“杜威与罗素之争------真理在谁一边?”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姚东旭博士主持,所长佟立教授做总结发言,我校哲学与相关学科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切实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即日起,在学校新闻栏目中开辟专栏,向学校师生汇报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为今后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交流平台。

PART-1

李国山教授详细讲述了罗素与杜威有关真理本质问题之争的背景、不同观点和不同见解。李教授指出,罗素主张通过信念的原因判断信念的真假,而杜威主张从信念的效果来进行判断。罗素认为杜威用“探究”代替“真理”,用“有保证的可断言性”取代“真理性”,而杜威则认为真理是连续性的,而非间断的事业。李国山教授认为,无论罗素的真理符合论,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真理论,二者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却又都忽视了真理概念所蕴含着的情境因素。两位思想家的哲学对话丰富了对真理问题的探究,反映了真理问题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积淀而来的丰富多彩的理论内涵。讲座后,李国山教授与我校师生就真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PART-2

所长佟立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明扼要总结,他指出李国山教授运用分析哲学理论,精彩阐释了罗素与杜威有关真理的“对话”,富有启发意义。“对话”是启迪智慧的重要形式之一。哲学家通过“对话”活动,深入思考真理问题。智者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德与理”的对话,能够启迪智慧。这种对话相互尊重,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具有捍卫真理的担当品格。从古希腊到当代,苏格拉底和斐德罗的“对话”,罗素与杜威的“对话”,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对话”,波普尔与库恩的“对话”等等,都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PART-3

最后,佟立教授代表研究所特别感谢李国山教授十余年来对我校哲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帮助。

新闻来源:研究生院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

审核:金福春

责任编辑:管浚彤

编辑:曾月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zy/8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