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江西茶里的文化

采茶戏《春茶春思》

采茶戏的班社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当时,闽、赣采茶戏班,经常交流演出,有江西师傅来闽西教戏,宁化一带艺人也有不少到赣南搭班演出。老艺人温子标是宁化县滑石温坊人,曾在赣南采茶戏班当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回家教戏。年,宁化县城关中山乡首先组织业余采茶戏剧团。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戏曲类别闽西、闽北采茶戏采茶戏,是流行于闽西龙岩、宁化、清流、长汀、连城和闽北光泽、政和、将乐一带的戏曲剧种。据老艺人传说,采茶戏源于江西赣南的九龙山。明末清初,九龙山流行茶歌、灯舞和花鼓,茶农们每逢迎神赛会或欢庆丰收,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以后,在茶歌、灯舞和花鼓的基础上,吸收东河腔和徽剧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一种小戏。初期戏曲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一般只有三五个角色。清末以后采茶戏发展迅速,戏班遍布各地。龙岩、宁化、清流、长汀一带,地处闽西山区,界邻赣南,人民生活习俗及语言比较接近,所以采茶戏很快就流传进来,糅合当地民间小戏,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据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年),宁化山区每逢冬春农闲,城乡群众必装饰各种灯采,演唱茶歌小调,号称“五饰戏”、“踩擦戏”;这时,赣南一带的采茶戏也多来演出,以致出现“酣歌浃月,合邑如狂”的现象。据清康熙年间(~年)李世熊纂《宁化县志》卷一记载:“迎神之会有五饰灯戏,煎沸昼夜。”到清末民国初,采茶戏不仅在宁化盛行,而且流传到清流、长汀、连城等地。到20世纪30年代,年,又创办温坊采茶剧园。年12月,福建省文化局编印《福建戏曲传统剧目清单》,列有采茶戏剧目44个,其中有《落马桥》、《割肉计》、《湖都江》、《车公传》等。年,全县共有业余采茶戏剧团13个。据清康熙《龙岩县志》记载,龙岩采茶戏当地又称“茶灯戏”,由茶婆2人,武小生和小丑各1人,茶姑8人组成。女角由男人扮演,以歌舞演唱小戏为主,因其在乡村演出时,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队形,故被视为吉祥戏,流传到永定、漳平、长汀等地。闽北光泽县的采茶戏,又称“茶灯戏”,源于北乡。清乾隆年间(~年)在县内广为流传,以采茶调为主,茶姑为主角,手提采茶篮,头戴花包巾,腰系围裙,表演采茶动作。为了便于晚上演出,经艺人加工,改制点灯茶篮。永定县的采茶戏,据清道光十年(年)《永定县志》卷十六“风俗志”记载,系由广东省嘉应、大浦等邻县传入。“男扮女妆,三五成群,唱土腔和胡弦,流于乡村街市,就地明灯,彻夜奏技。”因被视为“淫亵”而常遭驱逐,戏班只好“远避”。政和县的采茶戏,清中叶从江西传入,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乡。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曲调不多,属于高腔系统,演唱用“土官话”。年,苏地茶灯戏《衲鞋底》等3个剧目,参加建阳地区首届“武夷之春”会演,受到好评。将乐县的采茶戏,又称“花灯戏”、“跳花灯”。清道光年间(~年),由长汀县花灯戏艺人传入,一时风靡各地。初期为一旦、一丑对歌对舞,后不断发展,多时演员有七八个。年,曾排演《杨八姐游春》参加三明地区文艺会演,获演出奖。采茶戏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剧种,剧目多反映民众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情味。内容以反映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伦理道德和善恶报应的故事为多,语言生动朴实,用宁化方言演唱,唱词通俗易懂,传统剧目有多种,本戏有《赵玉林》、《青龙山》、《三家福》、《割肉记》、《卖花记》、《九龙杯》、《车公传》、《才郎搭店》、《胡家传》等;小戏有《十买十带》、《双福船》、《补缸》、《王氏劝夫》、《看相》、《卖杂货》、《化斋》、《牡丹对药》等。采茶戏的表演保持茶歌、灯舞和花鼓载歌载舞的特点,清新明快,活泼优美。采茶戏的角色开始时较简单,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的对子戏表演,以后逐渐增加,除小生、小旦、小丑外,还有老生、老旦、花旦、彩旦、大花等,号称“八角头”。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表演动作和基本功。旦角的基本步法是碎步,但有快慢粗细之分;小生、小丑的步法有高步和矮步,基本功除了矮步、扇子、手帕外,还有耍花伞、耍板凳、耍棍子、耍花鼓等功夫。表演动作虚拟夸张,形象风趣,往往利用花帕、彩伞作道具,通过男女角色的对舞说唱,表现出优美的身段和动作。

采茶戏的音乐以茶歌、小调为主,男女同曲异腔,演唱用当地“土官话”。曲调有几十种,每个剧目用一二个曲调,往往以戏名为曲调名。如[才郎搭店]、[才郎别店]、[牡丹对药]、[十买十带]、[王氏劝夫]等。由于节奏的快慢而分成许多不同板式。

江西茶香天下

编者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南北朝到晚清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一直是中国茶叶贸易的重镇,不论在国内贸易、宫廷进贡还是在税负承担、对外通商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江西茶里的文化

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的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辈出,茶叶贸易活跃。早在东汉之际,就有僧人采茶。《庐山志》载: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挥写诗句,曾描绘“前日浮梁买茶去”的情景。至宋元,公元年,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年产茶万斤,主要品种有双井,西山白露,鹤岭等名茶(引据《茶史》)。元朝时,江西九江已是我国的第一大茶市,当时九江茶商云集,集中售茶买茶者,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此后,江西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茶叶贸易也从全国扩展到海外。

“价甲天下”的产茶重镇

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追溯,最远甚至可以抵达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那个时候,江西就已经有了种茶和饮茶的风俗。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吉水县的一处东吴晚期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青瓷擂钵、带盖钵、盏钵等生活器物,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成套茶具。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中则记载,婺源、浮梁等地茶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便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江西就已经有了发达的茶市,而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下的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更是唐代江西茶叶繁荣的有力见证。

浮梁,即今天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有唐一代,浮梁是中国茶叶最为重要的集散中心。抄写于天宝年间的《敦煌遗书?茶酒论》中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说的正是当时浮梁茶叶贸易繁盛的景象。《元和郡县图志》中则有“浮梁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的记载,另《膳夫经手录》称“饶州浮梁茶……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这些都印证了唐代浮梁地区茶叶贸易的发达和兴旺。

对唐代江西茶进行了系统性描述的要算陆羽的《茶经》。在这部当时世界上唯一一部茶叶专著中,江西的婺源、袁州、吉州都是出产上等好茶的地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陆羽写作《茶经》前后的36年中,他曾多次踏足江西考察名茶甘泉,行迹遍及今天的上饶、鄱阳、余干、弋阳、吉安、九江、南昌等地,留下了很多诗文和佳话,被后世广为传颂。这说明,这一时期,江西茶叶已经闻名于世,广为人知。到了宋代,江西茶更是迎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全国产茶区共有三十七州六军,属于江西的则有九州四军,分别为江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吉州、虔州以及南康军、临江军、建昌军和南安军,占整个江南茶区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一,产茶地几乎覆盖了今天江西大部分县市。北宋一朝,全国岁茶课为万公斤,其中江西高达.5万公斤,名列第一。南宋时全国产茶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江西仍据全国之首,达到.5万公斤。在全国年产茶量突破50万公斤的七个地区中,江西就有两个,一是隆庆府(今南昌),二是江州(今九江),分别为.9万公斤和73万公斤,产量之高,令人震惊。

明清两代,江西茶仍旧延续着唐宋时代的辉煌,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是茶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品类产区,如在婺源、庐山地区,以绿茶为主;在浮梁、修水地区,以红茶为主。其次,这一时期的江西茶开始大量出口,明万历年间,“婺源、修水、浮梁、铅山等产茶大县,均有不少外商在产地设立茶叶加工厂”。又以修水的宁红为例,-年出口俄国砖茶总量为担,-年上升为担,被誉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第三,这一时期随着江西茶叶贸易的繁盛,一些新兴商品集散中心开始兴起,成为茶叶贸易的重要枢纽。最典型的代表是河口镇,该镇位于赣东北信江与铅山河的交汇处。明中叶后,受贸易影响,河口开始成为闽、浙、皖、赣四省重要的水运商道,江西茶叶在此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最远一直抵达今天的北欧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贸易“桥头堡”。

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从南北朝到晚清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一直是中国茶叶贸易的重镇,不论在国内贸易、宫廷进贡还是在税负承担、对外通商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江西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产茶大省,更是举世公认的好茶产区。

在唐代,洪洲(今南昌)所产白露茶、九江所产庐山茶、婺源所产歙州茶、袁州(今宜春)所产界桥茶皆为当时风行全国的名茶。两宋时期,驰名全国的极品名茶共有6款,而江西就占有谢源、双井、黄龙三席。此外还有高安所产黄檗茶,亦被时人称为“茶中绝品”。元明两代,如永丰茶、弋阳之木坑茶、安远之九龙茶、宁都之林岕茶都为岁贡名茶,“四方争重价购之”。清及民国,深受茶商和民众青睐的江西茶多达上百个品种,产地遍及全境。此外,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江西茶叶的商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被世人所接受,如修水的宁红、河口的河红、浮梁的浮红、婺源的绿茶、遂川的狗牯脑,到了清末民初,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茶叶品牌。年,浮梁县天祥茶号的“浮红茶”、遂川的狗牯脑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更是斩获了金质奖章,深受世人推崇。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与蜕变,江西茶终于自晴耕雨读的农业时代走向了机器轰鸣的工业文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悠久的茶文化

除了在“产茶大省”和“好茶产区”这两个领域内有不容争辩的地位外,江西茶叶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民俗、陶瓷、文学、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身价值所在。两宋时期,江西不仅茶产量高居全国第一,而且茶风鼎盛,空前绝后。宋代流行的“斗茶”之风,据说其起源正是来自江西。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著作中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风之盛,可见一斑。

茶风和茶叶贸易带动了以陶瓷为主要质地的茶具制造业的发展。不论是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各类造型别致的茶盏茶杯,还是跟随茶叶贸易远洋出海的大宗茶具商品,江西茶对于制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瓷一体,很早就成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大特色贸易,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哥德堡号”事件。年,这艘来自瑞典的商船,从景德镇出发,满载着江西生产的瓷器和茶叶回国,不料却在即将抵港的时候触礁沉没。年后的年10月2日,“按照传统工艺重新打造的新‘哥德堡号’从哥德堡港口起航,开始历时两年的复航中国之旅。新‘哥德堡号’沿着18世纪中瑞海上丝绸之路,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雷塞弗、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佛雷蒙特、印尼雅加达,抵达中国广州。这艘复活的欧洲商船甚至效仿它的前生,郑重其事地向景德镇开出了一张采购瓷器和茶叶的清单”。

在精神层面,江西的茶叶,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首先是茶融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茶痴”,他不仅不在乎被人讥讽为“分宁一茶客”,还对家乡所产“双井茶”推崇备至。当家乡人送来这份贵重的特产时,他立刻想到的是要将之拿去与苏东坡分享,并欣然写下“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的名句。另一位大人物欧阳修也是一位铁杆茶客,其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其中之一便是茶。对于“双井茶”,他不仅和黄庭坚一样推崇喜爱,甚至还亲自参与过对这款宋代名茶的品牌包装与文化推广。再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描写的是他在临川前坪寺一带所见到的茶市盛况。类似这样与江西茶有关的诗文,在唐宋元明以来的很多文人士大夫著作中多有出现,可见茶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之大。其次是江西茶在普通民众的日常采摘劳作中,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采茶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足以说明茶文化对人们生活浸染之深。再次,唐宋以来,江西茶饮文化开始渗入宗教领域,形成了深受后世推崇的茶禅文化。在两宋很多涉及江西的文献中,屡见寺庙僧侣亲自种茶、制茶的记载,如宋人曾几的《茶山集》中就记载了当时上饶广教寺僧侣种茶的情景:“似病元非病,求闲方得闲。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同参木上座,与汝往茶山。”上文提及的宋时名茶黄龙、黄檗以及庐山云雾茶,都与当时的禅林有着密切关系。茶因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与佛教倡导的明心见性、体悟自然精神存有高度的默契,茶禅一味,使得茶具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得益彰的茶具与水

欲获得饮茶的良好品茗氛围,营造出和谐的品茗环境。品茗所用器皿的外形、色泽、釉色、纹饰理所当然须备文化品昧,而其泡茶所用之水,也理当十分讲究。只有茶与水、茶与茶具配合到位,配以清雅的品茗环境,方能相得益彰。

“器为茶之父”,茶具的制作材质繁多而以陶瓷为主。江西生产的陶瓷茶具历史悠久,在距今近二千年的东汉墓葬中,就出土了有用于贮茶的青瓷器系罐、煮茶的陶炉、饮茶的青瓷钵。但在唐代以前,陶瓷茶具以江浙一带盛产的越窑青瓷与河北生产的白釉邢窑瓷两大窑系为代表,只是到了宋代,福建建阳窑茶盏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茶盏才取代了“南青北白”的主流地位。从明代起,景德镇更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因此,在明清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主生产的白釉瓷取代了盛极几百年的黑釉茶盏而成为陶瓷茶具的主流。江西陶瓷茶具数量众多,丰城的洪州窑、赣州的七里镇窑、吉安的吉州窑以及景德镇窑等,都是名闻中外的产瓷窑场,生产了大量的精美茶具。其中的佼佼者当数吉州窑的黑釉茶具及景德镇的陶瓷茶具。

世界著名瓷都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成为与宜兴相并列的世界闻名的两大陶瓷系统之一。宋代景德镇的影青瓷,“天下共宝之”,宋真宗时命景德镇供御瓷器,并要求底款打上“景德年制”款,由于皇帝喜爱,以至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咸知景德镇”,“景德镇”也由此取代新平镇而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名,可以说影青瓷是为其生产地赢得皇帝年号命名城市名称的殊荣的瓷器,这些瓷器中,茶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至明清时,景德镇瓷,独领风骚,其茶具小巧玲珑,胎质细腻、釉色光润、画意生动。其彩瓷美丽眩目,甜白瓷精美绝伦,青花瓷淡雅滋润与茶的清丽恬静和谐一致,具有独特的美感,因而青花茶具也声名鹊起。清人王世性曾在《广志绎》中记载:(这里的瓷器)遍中国,以至海外彞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景德镇古代属于饶州,饶器则是指饶州出的瓷器)。当时,络绎不绝的国外商人,把景德镇精美的瓷器运出海港,景德镇因之而扬名世界。

宋人兴斗茶,对茶色要求极高、贵纯白,为便观色,茶具尚黑,致使黑瓷窑场蜂起。在宋代烧制黑釉茶盏的窑场中,江西省的吉州窑也是较重要的一座。据元末明初刊本的《东昌志》记载:“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周显德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磁窑团,有团军住之。及宋复盛,景德中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数千家”,于此可知,吉州窑创烧于五代而兴于宋,在南宋更形成了规模极大的民间窑场。由于吉州窑当地瓷土高铝高钾高钛量,因而白度不高,白中泛黄,为掩饰胎色的不足,吉州窑工巧妙地利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釉彩装饰技术,运用丰富的装饰手段,烧制出物美价廉的各种器皿,主要有木叶、剪纸贴花、玳瑁、窑变花釉以及剔花、绘花等,其中木叶、剪纸贴花最具特色,因其独特的纹饰深受茶人喜爱。而在吉州窑变化多端的釉色装饰中,最具有独创性的当数独具特色的“天目釉”了。“吉州天目”中,茶盏名品众多,木叶天目即为其代表作之一,其多为宋代典型的斗笠碗,口大,足小,敞口浅腹。斗茶时搅动茶水,观察茶色,叶子纹理随着茶水注入,芳香飘溢诱发茶人的缕缕思绪,想着菩提树,使人们在涤尘却烦的境界中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美好;玳瑁纹也是吉州天目的代表之一,玳瑁就象龟的甲壳,天然浑成,再现自然神韵;鹧鸪纹就是鹧鸪颈上的斑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僧惠洪:“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兔毫茶盏,其口较小腹深,盏体饱满端庄,外壁釉色凝重,与内壁放射状兔毫相映成趣,兔毛细长柔嫩,并带有细点光亮,十分精美,宋徽宗称之曰:“盏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宋代诗人也有不少咏兔毫盏之作:陈蹇叔诗云:“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写作泓”、黄山谷云:“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蔡襄试茶诗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吉州窑还有一项创新,就是把民间剪纸的实物,直接运用于陶瓷生产的过程中。吉州窑独创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使得瓷器釉面上酱黑色剪纸因色泽的流动显得生动自然,画面构成不拘一格,因器布局、纹样多样。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水是茶的色、香、味、形的体现者,古往今来,人们在“论茶”时,总忘不了谈水,明人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6所以古人烹茶,无不尽寻名泉佳水。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他曾亲尝天下宜茶之水,然后将天下水分为二十,并排叙诸水名次先后,其中前十等中,江西水就占有四处: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庐山招隐寺下方桥潭水,洪州西山瀑布水、庐山龙池山岭水7。其中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名列第一,从此庐山谷帘泉水就有“天下第一美泉”之称。谷帘水位于庐山大汉阳峰南麓,当地植被繁茂,雨水通过植被缓缓渗入土层,再慢慢经砂岩过滤汇聚成泓碧水,从涧谷喷涌而出,倾泻入潭,故而水质特优。自陆羽品泉之后,谷帘水名声大振。苏轼有“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之词。南宋李纲有“甘泉多自名山出,世名谷帘为第一”。其他名人学士,诸如王安石、秦观、孔仲武、朱熹等都慕名访此,品泉试茶,留下许多美妙诗句,公认谷帘泉水“甘腴清冷,具备诸美。”宋王禹偁还专门为此写了《谷帘泉序》“水之来,计程且一月矣,而其味不败,取茶煎之,浮云蔽雪之状,与井泉绝殊”8,认为谷帘水最宜试茶,不仅味好,而且沫饽云脚如浮云积雪,故在特别重视沫饽育华的古代尤被珍视。庐山招隐寺下招隐泉因被陆羽品评而被称为“天下第六泉”,又因陆羽曾在此品泉著书而被南宋周必大称为陆子泉,“六泉”水因而更加名声远播,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来此品茗观景。清代诗人屈大均作诗称:“二十四潭作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用六泉水烹庐山云雾茶,成为庐山一绝。

只争朝夕的重振行动

江西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都是“国之重器”,备受世人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北纬30度,生长着一条优质茶叶带,中国两大优质产茶区正好贯穿而过,江西的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浮梁茶、宁红茶都生长其间。

  历史上,江西茶叶曾经历无数辉煌,他们承载着古老的赣鄱文化蜚声中外,让世界认识江西。今天,“四绿一红”再次整装出发,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宁红茶等5个省重点茶叶品牌要向世界讲述江西树叶的传奇。

  驻足,听岁月的故事,品人生的味道,让心灵休息一杯茶的时间。■信息日报记者左阳天/文

  宁红:俄国太子点赞“茶盖中华”

  位于我省西北部的修水县,山林苍翠,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绕奇峰,蔚为奇景,雨过乍晴,阳光疏落,这种氛围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享誉世界的宁红就孕育在这片土地上。

  年的一天,在当时中国最大的红茶市场汉口的码头上,一位酷爱红茶的欧洲青年在品尝了一杯红茶后赞不绝口,并赠送匾牌“茶盖中华,价高天下”。这位青年就是俄国太子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洛夫,而他喝的正是宁红茶。

  “当代茶圣吴觉农考证过,宁红是历史上我国制作红茶最早的支派,早祁红90年。十九世纪中叶,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年,江西宁红开始生产朝廷贡品——太子茶。”15日,江西宁红集团负责人官廉说,提起红茶,人们往往会想起安徽祁门红茶,但宁红的历史更悠久。

  ~年,宁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每箱25公斤)。高峰时期(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旧时茶叶以“担”为计量单位,一担为斤)。那时修水县内茶庄、茶行多达百余家,全县出口茶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宁红工夫茶”获得甲级大奖章(比金奖高两个等次),在香港、汉口等出口口岸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吴觉农题词:“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

  时光穿梭,世事无常。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红极一时的宁红茶逐渐淡出了市场。江西人在思考:如何让古老的红茶树叶重新迈向辉煌?年,修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茶叶也成为修水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修水县终于在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叶种植面积年达12万余亩,修水获称江西第一个“中国名茶之乡”。

  “修水茶产业品牌小而散,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茶园,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大家各自为战。”修水县副县长张立军15日说,现在都整合到宁红这一品牌之下:“我们首先在茶叶生态科技园内恢复了茶树品种园,生产逐渐标准化,在茶叶加工上,改变重视生产大宗茶为多茶类生产,改变名优茶只注重手工制作为推广名优茶机械制作,茶叶品质大大提高。”

 庐山云雾:茶中仙子

  海拔~米,云雾似带,缠绕在半山,远处的五老峰山色如黛。庐山七尖云雾茶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就蕴藏在这山间仙境,日夜吸收着天地之精气。

  说起庐山云雾茶,公司负责人查中淦娓娓而谈。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庐山云雾从明代开始生产,很快闻名全国。

  庐山北临长江,东毗鄱阳湖。江湖水汽蒸腾而成云雾,常见云海茫茫,一年中起雾的日子有天之多。由于海拔高,升温迟缓,茶树萌发须在谷雨后,即4月下旬至5月初。茶树在雾日最多之时萌芽,造就了云雾茶的独特品质。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制茶是一门功夫。采青、晒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经验丰富的老茶艺师用手掌感知茶叶的温度。与宁红需经沸水历炼不同,庐山云雾以85度的水冲泡为宜,水沸腾后略为冷却,这样的温度泡出的茶汤,才能汤色明亮,醇厚味甘。终日于漫山遍野的兰草花一共生长,让庐山云雾茶清亮的茶汤隐隐散发出一股与众不同的兰花香。

  养在深山人也识。庐山云雾茶9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目前已成功申报庐山云雾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初步形成庐山区、庐山管理局、星子县、九江县的环庐山产区,含修水、武宁、永修、瑞昌、德安的庐山西海产区,含彭泽、都昌、湖口的鄱湖产区。“七尖幽兰”等庐山云雾茶品牌销售额超0万元。

  九江市农业局局长胡卫东16日告诉记者:“九江市茶产业初步发展目标是:年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30亿元。”

  狗牯脑:两获世界金奖

  矗立于罗霄山脉南麓支系群山之中的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山,坐南朝北,山南为五指峰,北为老虎岩,东北面5公里处有著名的汤湖温泉。山中林木苍翠,溪流潺潺,终年云雾缭绕,四时清泉不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是得天独厚的名茶产地。号称“遂川三宝”之一的狗牯脑绿茶因产地而得名。

  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当时汤湖地方(时称三益乡)乡绅、木商兼茶商李玉山,将数斤狗牯脑茶叶送往美国旧金山参展,结果获得金质奖章。年,浙江、江西两省举办浙赣特产联合展销会,又将狗牯脑茶送展,获得甲等奖。因而,狗牯脑茶当时又名“玉山茶”。年7月,狗牯脑茶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这是它第二次获得世界金奖

  狗牯脑绿茶的鲜叶采自狗牯脑山群体小叶种,每年清明前后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狗牯脑碧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细软嫩的白绒毫。“你们注意观察茶色”,22日,南昌三经路,茶艺师冲泡狗牯脑时提醒我们细细品味。她将三四克茶叶投入杯中,先冲入少量90度左右的开水浸润片刻,随即将水滤去,杯中茶香淡淡溢出。重新冲入少量开水,茶艺师提醒我们,这时候千万不能加盖,过两三分钟待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就可以品茶了。“等你们喝到三分之一时,再倒入开水,一般来说可反复冲泡4~6次。”她说,狗牯脑用瓷杯和烧开的山泉水冲饮最佳。

  近4年来,狗牯脑茶种植面积每年以3万亩的速度迅猛推进,年遂川县茶园面积不过7万多亩,目前已达20万亩。如此大的种植规模,不仅在省内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在全国也能跻身第一方阵。遂川县财政每年还安排茶叶基地建设奖补资金余万元,出台系列奖补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茶园开发。

 婺源绿茶:芳冠中国有机茶

  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寒署温度分明,土层较厚、土壤肥沃,优质绿茶需要的这些生长要素,婺源一个都不少!

  婺源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中,婺源的谢源茶被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婺源绿茶”从18世纪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外销。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婺源茶不独为路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婺源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更是全国有机认证创建的示范区,连续14年获得国际国内检测机构检测颁证。年,该县茶园面积17.63万亩,茶产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其中,经过有机认证的有机茶园基地5.2万亩,年产有机茶4吨,产值4.1亿元。年出口万美元,已连续9年保持出口增长,其中仅婺源县鄣公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出口就达万美元,增长74.2%;婺源县有机绿茶出口占欧盟市场60%以上份额,成为全国茶叶出口第一县。

  全球食品进入的门槛,欧盟最高。欧盟对农残限量数值,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茶叶各类监测指标超过项。有机茶叶作为茶叶金字塔尖的品种,在欧盟市场,婺源绿茶无疑最有发言权。一杯符合欧盟标准的婺源绿茶是如何泡出来的?除了80度的水温,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都必须守住“有机”的底线。婺源还建成了国内首条清洁化茶饮料原料茶生产线,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茶叶加工从原材料到成品不落地、全封闭流水线自动化生产。

  浮梁茶:茶中茅台

  景德镇盛产陶瓷,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景德镇还产茶——浮梁茶(景德镇曾隶属于浮梁县)。“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就很能说明浮梁茶的历史渊源。

  只有历史底蕴深厚,茶品起来才细腻悠久。早在汉代,即有僧人种植和采集浮梁茶。到了汉晋,浮梁茶开始盛行,在南北朝时,“浮梁茶最好”。传说唐玄宗极爱饮茶,一次他喝了浮梁茶,一尝倾情,再喝倾心。杨贵妃也找来浮梁茶品尝,她的品辞是此茶“有灵芝的香和味,只配神仙所用也”,唐玄宗于是赐名“仙芝”。这段佳事从内廷传到民间,一时大唐刮起饮浮梁茶之风。浮梁周边也因此形成了热闹的茶市,形成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况。唐文宗大和年间,浮梁更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

  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浮梁严台天强茶号斩获金奖,当时有“茅台镇的酒,严台村的茶”的说法。

  浮梁县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年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

  如今,浮梁县的茶叶出现了浮瑶仙芝、昌南雨针、瑶河仙芝、崖玉、可得牌、西湖珍芝、浮梁贡、赣森、知云等品牌,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行列。浮梁县严台绿色有机茶,虽然产量比普通茶低,但品质高,带有纯正的浮梁茶的特点。

  年浮梁县有14万亩茶园,实现茶叶总产近吨,茶叶总产值近8亿元。目前,全县现有各类茶叶企业6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65家,并建立了西湖、浮东、瑶里三个产地交易市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浮梁茶”在年经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9.28亿元!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在这几千年生产茶、饮用茶的历史过程中,成就了很多名扬四海的中国好茶之名。江西作为茶叶产地之一,也拥有着口味不同的好茶,而这遍布江西的好茶,就像一颗颗明珠,光辉璀璨。今天我们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些江西的红茶。

宁红茶

江西修水古称“宁州府”。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水上游,邻接湖北、湖南两省。这里山林苍翠,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绕奇峰,蔚为奇景,雨过乍晴,阳光疏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宁州红茶因修水县古称宁州而得名,从唐朝、清朝、一直到解放前都沿用宁州红茶,后来简化才有宁红茶。

据史料记载,修水产茶,迄今已有0余年的历史。后唐清泰二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至两宋,更蜚声国内”。北宋黄庶、黄庭坚父子将家乡精制“双井茶”推赏京师,赠京师名士苏东坡等,一时名动京华。欧阳修《归田录》被誉为“草茶第一”。南宋嘉泰四年(),隆兴知府韩邈奏曰:“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当时年产茶二百余万斤,“双井”、“黄龙”等茶皆称绝品。道光年间,宁州红茶声名显著。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其产区包括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武宁县和宜春市铜鼓县,湖南省浏阳市、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县、通城县等,其主产区为修水县,产量一般占宁红产区的80%以上。

修水县茶叶种植加工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优良,形成了修水宁红茶独特的优异品质,其外形紧结秀丽,色泽乌润匀整;汤色红亮清澈,甜香浓郁;滋味浓鲜饱满;叶底浅红发亮,是工夫红茶中的典型代表。

宁红工夫茶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高级茶“宁红金毫”紧细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乌润,香味鲜嫩醇爽,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

宁红工夫茶以独特的风格,优良的品质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国主要名茶之一。宁红除散条形茶外,另有束茶名为“龙须茶”。

“宁红”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功夫茶之一,正如《茶叶全书》作者威廉·乌克斯所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在拼和中极有价值。”又说“修水县所产红茶为名贵之拼和茶,外形灰色而有芽头,条子紧密,汤色佳良。”

浮红茶

江西浮梁,不仅孕育了千年瓷都景德镇,而且还成就了作为千年茶都的伟业。如今,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浮梁正着力打造绿色家园,特别是浮梁产茶和饮茶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浮梁人重茶,爱茶,咏茶的底蕴深厚,这里山多泉甘土赤,气候温和湿润,茶树良种繁多,制茶工艺精湛,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浮梁这得天独厚的古老茶乡。

要看,有茶园、茶海风景;要喝,有红绿好茶;要赏,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和茶习俗。浮梁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浮梁茶叶的记载,要从汉代开始说起,汉代即有僧人种植和采集茶叶。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王敷《敦煌变文集》中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白居易在其名著《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

浮梁茶,以其“形美、色艳、香郁、味醇”四绝,历宋、元、明、清数代而不衰,成为经世品牌,诏为贡品。浮梁茶,这个古丝绸路上的明珠,演绎着一代代风流,斩获过一次次殊荣,公元年,“浮梁功夫茶”喜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和平博览会金奖。浮梁茶史、茶论、茶道、茶礼薪火相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浮梁俨然成为与瓷都相得益彰的茶都。

浮梁工夫红茶,简称浮红。因其产地景德镇(古称浮梁),故此得名。产于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浮红茶园一部分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一部分分布于~米的丘陵地带。年均降水量.5毫米,年均气温17℃,无霜期长达天。土壤多为红、黄壤,土层疏松深厚、土质偏酸,植被丰富,含腐殖质多。由于林密谷深,溪流飞瀑,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所栽培茶种有较强的耐寒性和适应力。

浮红采制优质工夫红茶。一般于谷雨前三、四天采摘一芽二、三叶。叶质柔嫩,色黄绿,茶芽挺显,内含物质丰富。成品分为精制工夫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花色。正品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细,显毫有锋苗、色泽乌润;香气鲜甜如蜜糖,滋味鲜醇、汤色红艳明亮。该茶具有止渴、消食、除痰、提神、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之功效。

河红

从十六道金街出发,沿着广信大道转三清山大道往西,在上饶西(高速口)上高速往武夷山方向行驶,途径上饶铅山县的永平镇、石塘镇,最后在武夷山镇(属铅山县)下高速,再往左行驶大约10公里,就到了江西与福建接壤的自然村——仙山岭。

一部红茶史,多少感慨事。“河口茶市通天下,河帮茶师遍中国。”这是当年商界流行的谚语。

河红茶是汉族传统名茶,由汉族茶农创制于明代。作为产自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的红茶。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

河红茶原产地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天柱山佛寨村。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武夷山脉绵亘于县境南缘赣闽交界,全境地貌特征是“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铅山属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平均气温为8.7~17.9℃;雨水充沛,年降雨量~毫米;日照适度,岩壑之间土质微酸肥沃,自古以来盛产茶叶。

河红茶茶园处于典型高(深)山环境,较高的海拔(~1米),独特的高山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茶叶内含物积累丰富。尤其是氨基酸、芳香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多,从而形成了河红茶滋味鲜爽,香气高长等特点。

三清红

三清山始终与道教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人间仙境三清山,三清红里品道丹。天赐茗茶香几许,清风万里已悠然。”因在得天独厚的道教圣境中长成,又以传统工艺生产,她的滋味醇厚、典雅、恬淡,饮三清红,是“以茶悟道、归真返璞”,到达道家“宁静而致远,淡泊而有至味”的境界。三清红茶,生长在三清山原始高山环境,海拔-米,茶树高2-3米,树干布满青苔,保持野生野长的状态,经检测,无任何农残和重金属污染,属有机、高山野茶品质,具有提神消疲、强壮骨骼、抗衰老、养胃护胃、抗癌等功效。

三清红茶,以"珍眉"著称。成茶紧结,纤纤如仕女秀眉,叶底芽壮肥厚,香气馥郁浓冽,滋味鲜爽醇厚。

赞赏

长按







































复方白芷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xs/16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