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动态南康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
南康区创新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
南康民营经济起步早、规模大,被誉为“江西的温州、义乌”。特别是家具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打造成为了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实木家具制造基地、“中国实木家居之都”。但因这一产业来源于“草根”,仍面临产业大而不强、企业多而不精、“低小散乱”等突出问题,并带来用地、环保、安全等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城市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蜂拥而入、快速膨胀,城市“脏乱差堵”现象突出。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彼此渗透、长期淤积,成为制约南康振兴发展的最大困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南康区以全局战略、系统思维,一手抓产业转型、一手抓城市升级,纲举目张,精准发力,一举打破发展困局,实现了产城融合、齐头并进、和谐共生的良好成效。
一、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拆改转建”联动,实现了城市品质的快速提升。产业是兴城之本,城市是产业之基。一个城市品质的优劣,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的问题。南康区把解决产业“低小散乱”和整治城市“脏乱差堵”统筹考虑,突出以产业转型为纲,以城市转变为目,学习借鉴温州、义乌等地成功经验,打出“拆改转建”系列组合拳,短期之内实现了产业转型、城市升级。一是“拆”出新空间。以“大拆”开路,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累计拆除“两违”建房、家具企业铁皮厂棚和农村危旧土坯房超万平方米,拆出发展用地1万亩(其中工业用地亩、城市建设用地亩),拆出了发展空间、拆出了公平正义、拆出了民心正气。二是“改”出新面貌。按照“环境精美、设施精致、管理精细”的要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手笔补齐市政设施短板。一年来,南康区采取PPP模式、EPC模式等新型融资建设方式,加强城市经营,拉开城市新的框架。筹集资金50亿元,推进了一批教育、市政、环卫、园林、文化、体育等与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对城区所有主干道完成“白改黑”,对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构建了10—15分钟教育圈、文化圈、健身圈,成功实现“一年改变面貌”,城市品位大幅提升,由“小县城”跃升挤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三是“转”出新动能。在大“拆”的基础上,按照“众创业、个升企、企入规、规转股、扶上市、育龙头、聚集群”的发展路径,以土地为杠杆、税收为标尺、入园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大规模实施“转企升规”,推动千亿家具产业“二次革命”,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转企升规”实施以来,达到规上条件并申报入规的家具企业超家,一年新增入省规家,是往年总和的近两倍,还有多家待审核认定,家具企业由“游击队”变成了现代化的“正规军”。四是“建”起新平台。采取政府统建模式,启动了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计划,已建成万平方米,在建万平方米,逐批安排规上企业拎包入驻,使企业轻装上阵,实现低成本转型升级。通过入规入园入标准厂房,全面实现产业用地合法化、设备智能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排放达标化、质量品牌化“六化”目标,过去“家家生炉、户户冒烟”的落后模式变成了集约节约、标准规范、智能生态的新型样板。通过“拆改转建”,不仅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使得千亿产业有了相应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同时,随着家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其直接或间接带动的50万从业人员的聚集,也加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和外来人口住房刚性需求增加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土地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引得恒大、碧桂园、中梁等全国知名房企纷纷进驻,城市开发建设进入良性循坏轨道,实现了产业带动城市、城市促进产业的“双促双提”。
二、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传统产业实现“老树长新枝、发新芽”。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南康区聚焦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建设现代家居城为目标,以“两化融合”为动力,激发新活力、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是打造全产业链要素保障体系。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在打造检测、烘干、喷涂、物流、外贸等11个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新组建工业(家具)设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家具“设计师联盟”,实现前沿开发设计理念与家具生产制造的高位嫁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人才+项目+企业+平台”等模式,柔性引进60多家知名设计机构、科研院所和多名设计师,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二是推动“标准化+”“互联网+”。南康区主动策应“中国制造”,突出“互联网+”“标准化+”,建设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具有“消防、环保、安全”的智能工厂、标准车间,联动提升产业标准、质量和品牌,逐步改变了家具这一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推动家居产品向智能化、定制化、生态化、品牌化转型。汇明木业是国内最大的板式家具出口企业,也是家具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生产型企业,它拥有世界第三条、全国第一条对废旧家具直接回收循环利用的生产线,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家具生产无人智能化车间。三是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中,物流方面,依托赣州港,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赣州港“一带一路”多式联运工程项目建设,该工程于11月10日被交通运输部正式评定为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全省首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相继引进京东、德邦、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国内一流的物流企业入驻;与顺丰联合申报的物流无人机示范运行区的空域申请,得到了东部战区的正式批复,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得正式审批的,且由企业、中央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的示范空域。南康有望成为全省最大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金融方面,深化省级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创新设立了家具产业发展基金、家具产业信贷通、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等金融产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发行10亿元的中小企业征信集合债和7.7亿元的双创孵化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向南康集聚,成为赣南拥有各类金融机构最多的县(市、区);电商方面,大力搭建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促进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引进品牌龙头电商企业10家,阿里巴巴、京东都有意在南康搭建电商平台。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国十强,全年电商交易额可突破亿元,增长60%。
南康已经成为了国内产业链条最完善、配套服务最优质的家具产业基地。鉴于南康家具产业的发展前景,华日、曲美、端瑞等一大批国内一线品牌企业纷纷入驻南康。
三、以港口建设为新引擎,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探索出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口岸兴则经济兴。在年之前,受“多道贩运”影响,家具原材料特别是高品质木材进入南康市场的成本居高不下。当时的南康家具所用木材90%来源于国外,年消耗量约万方,成为制约南康家具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之一。为此,南康区坚持问题导向,抢抓苏区振兴和“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创造性地建成了全国首个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全国第8个对外开放内陆口岸和首个内陆口岸国检监管区——赣州港,架起了联通世界的新通道新平台,让内陆老区也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到了“买自全球,卖向全球”。一是全力打造港口核心。南康区立足于推动赣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际货物集散地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把赣州港作为促进苏区振兴发展的最核心资源,加快完善冷链、监管仓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港口能级,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使赣州港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一类口岸。如今,赣州港已开通了16条内贸和铁海联运班列、12条中欧(亚)班列,连通了深圳、厦门、成都、西安等“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成为经略中亚五国、通达欧洲腹地的起点港口之一,是全国首个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对接国际贸易的内陆口岸,实现了木材、煤炭、家具、粮谷、服装、蔬菜、电子信息产品等品种运营,基本实现“多口岸直通、多品种运营、多方式联运”。“瓶颈”一旦打通,产业就爆发出巨大活力。目前,通过赣州港,南康企业已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木材,把家具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老区也有了国际范”。二是全力引爆“港口经济”。依托赣州港优化布局临港产业,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的港务合作、产业合作,对接了厦门、广州、满洲里、阿拉山口等口岸,成为了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的腹地港,开启了“老区+特区”、赣粤、赣闽合作新模式,进一步缩短了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时空差距。目前正在高标准打造临港经济区,全力推动港口招商,争取“引爆”港口经济,已经布局了1亩高端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德普特科技为龙头、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赣州分实验室为技术支撑,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企业抱团转移,培植打造光电显示电子元机件产业集群,对接融入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引进了国创磁电功能材料等30多家企业入驻。三是推进产港城联动发展。推进赣州港与赣州综合保税区、“两城两谷一带”等产业项目的横向联系,实现产港城联动发展。同时,着力推进全省首批30个特色小镇之一的南康家居特色小镇建设,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百家研发创意机构、百家家居电商总部落户运营,千名研发销售高端人才工作生活,万名家具采购商下单采购的天下家居第一镇,建成世界家具创新创业的孵化园、生态园,激发产业新活力、增添发展新动能。
四、以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千方百计降成本优环境,打造“搬不走”的发展优势。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吸引力、竞争力。加速工业崛起、实现工业强区,最根本的是把发展环境做优。南康区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做到企业努力和政府给力的集成效应。一是纵深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好省里先后出台的“80条”“20条”“30条”扶持政策,按照精准、深入的要求,以“店小二”“保姆式”方式与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地用电用工成本,为企业减负松绑,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今年预计可为企业减负13亿元。建立了企业帮扶APP,什么事难办就集中力量攻克什么事,构建“亲”“清”和谐的政商新关系。设立了金融、外贸、企业、双创、人才和行政审批6个集中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天候服务。二是坚定不移推动“放管服”改革。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紧紧围绕“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目标,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审批服务事项“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审批、“一档式”管理的审批运行机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奔波之苦。建成了“中介机构服务超市”,已有多家中介机构入驻,既加强了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又创造条件更好地为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持。实施“红土地人才集聚工程”“苏区之光”计划,大力培养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了以德普特公司为主体的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赣州分实验室,相继与电子科大、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环境工程学院、深圳家具研发院、顺德家具研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启动了五年新建2万套的人才住房建设计划,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高层次人才既能引得进,更能留得住,生活得好。
五、以担当实干为总要求,大力改作风提效率,铸就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只有通过实干才能破解;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只有通过实干才能实现。南康区坚持用发展凝聚人心、用事业鼓舞干劲、靠实干担当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努力推动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是抢抓机遇高效干。机遇都有窗口期,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南康区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苏区振兴和罗霄山片区扶贫的“窗口期”,主动先行先试,善于借势借力推动发展。特别是在赣州港建设运营过程中,南康区以征地拆迁最快、建设时间最快、口岸获批速度最快、运营效率最快“四个最快”,以“南康速度”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还争取到了把南康家博会升格为国家林业局主办的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是五个国家级林产品展会之一;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设立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国家家具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等等。用好贫困地区企业上市“IPO”绿色通道,推动了2家本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引进了2家外地“新三板”挂牌企业落户,2家企业实现搭车上市。实践证明,抓住了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就能在厚植优势中挖掘潜能,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在继承发展中拓展空间。二是尊重规律不蛮干。南康区在“转企升规”过程中,一方面,出台6个方面18条“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敢于让利给企业,让企业有真实的获得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转”比“不转”好,从而推动企业由“要我转”向“我要转”转变。另一方面,运用市场之手、法律杠杆,通过土地、环保、安全的杠杆,不断挤压落后产能的生存空间,倒逼企业抱团发展、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只有尊重企业成长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用市场的手段、法治的思维推动工作,才能够一帆风顺、事半功倍。三是敢于担当务实干。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南康区始终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初心,树立强烈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领导干部带好头、党员干部齐上阵,以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赢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广泛支持。如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堵”突出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日干夜干,倒排工期,强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空前提升。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能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拥护和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的磅礴之力。
丨南康区委改革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xw/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