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干货上海分会ldquo让爱回

一年一度的佳节即将到来,亲人团聚之时逐渐临近,对于很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这意味着又要听到七大姑八大姨等一众亲戚问前程、催结婚、劝生育的“关怀慰问”。

回家?

怎么应付呢?

又找理由不回家?

太难了!

带着积累已久的一团团困惑,本月的15日下午,接近70位新老朋友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殷高路65号的一心咖啡(友同场地),和同性恋亲友会上海分会的家长们分享故事,倾诉心事,答疑解惑,希望在这里获得过年回家的爱和勇气。

看着这些精美小摆饰,眼熟吗?

这是我们的友同场地的老伙伴啦,

彩虹丝带的装饰还是一心咖啡的老板娘友情贡献的哦~

下午两点半,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阿端欢迎大家来到这次的分享会,用轻松温暖的几句介绍为大家设置了一个轻松的分享环境,也希望在场小伙伴们能够放心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困惑。随后,我们为大家放映了同性恋亲友会的宣传片,让在场过半的新朋友们对亲友会有了大致的了解。

紧接着,我们放映了一部精心制作的短片《回家》。片中的剧情和当下的话题紧密相关:一位名叫方超的男同志每逢过年都要面对家人的催婚关怀,终于,他决定在年关向父母出柜,却遇到了父母的各种伤心不解乃至冲突而更加不敢回家;之后,方超的耐心沟通和饱含着爱的家书,让父母渐渐愿意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短片的最后,妈妈在电话一头含泪告诉儿子,“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都是我们的孩子”,并希望他回家一起过年。这部表现了几乎所有同志的年关忧虑和内心期望的短片,让现场的朋友们深有感触,甚至戳到了泪点。

短片《回家》

这部短片所描述的故事也是在场大部分人要面对的问题,而这自然就打开了小伙伴们倾诉的窗口。我们来听听看一些新朋友的想法和困惑吧:

林子涵

一位新志愿者,参加此次活动除了锻炼志愿者工作能力之外,也希望能了解和帮助大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说到一点当年向父母出柜的心得——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清晰地向父母说明了这点。

充充

这位小伙伴经历了漫长而挣扎的自我认同之路,在相当曲折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已经向父母出柜,但是因为自我认同等问题,还没能帮助父母很好地接受自己,家庭关系也一度紧张。这次在朋友的鼓励下,鼓起勇气带着母亲来到了活动现场,希望和更多的同志家长沟通学习。

雨中

第一次来参加出柜分享会,想学习下出柜的经验。

十八子

来自浙江杭州的新朋友,他在大学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性倾向,当时感到非常困惑和痛苦,一直持续到读研的时候。在他心理已经几乎无法承受之际,十八子看到了吴幼坚妈妈博客,于是决定向母亲出柜,而母亲很快就接受了,并表示“我自己的儿子我不疼还能指望别人吗?”“你不要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但是由于父亲的性格和母亲不太一样,所以十八子来参加此次活动,听听看向爸爸出柜有什么不同的技巧。

高雅

作为一名异性恋和资深腐女一枚,高雅最近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她说自己接触群体是因为南康白起和那首《我等你到三十五岁》,觉得同志群体很不容易,所以想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雷楚和妈妈

这对来自浙江的母子是第一次来参加上海分会的活动。雷楚出柜有五年了,家人接纳了他之后,一家人的关系比以前更加亲密和睦。这次他们来到现场是想让困惑中的家庭看到,孩子出柜了也可以得到家人的祝福。

威尔

这位小伙伴已经对妹妹出柜了,妹妹是接触过性少数群体,觉得可以接受,但是两人都担心父母的态度,所以这次来学习下经验。

五自三笑

年近不惑的三笑大哥已对家里人出柜,但是家里人保持回避态度,并且还是希望孩子走进异性婚姻或者形婚,因为担心孩子以后就此孤独没有伴。

麦可罗和犇犇

一对好基友,想来了解下志愿者工作和亲子关系的问题。

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决定让有过不同出柜经历的志愿者和同志家长们来和大家“现身说法”。

莫莫和小麦的

出柜故事

我们首先向大家放映了她她社区制作的关于这对拉拉伴侣的访谈短片。

随后我们邀请到了片中的主人公莫莫和小麦来和大家分享她们的出柜经历。

莫莫的出柜是在十一年前,因为和母亲一直有良好的沟通,所以很快就被接纳了,莫莫的母亲还积极参与到了同志公益当中。

而相对于莫莫出柜的顺利,小麦的出柜更为艰难。小麦在24、5岁的时候,还从没有考虑过出柜,对当时的她来说,出柜压根不是一个可选项。因为母亲性格的缘故,她在27岁那年选择了形婚,想着到时候大不了再离婚,之后父母应该也不会再束缚自己了。结果很不幸的是,与婚礼相隔了没有几天,小麦的父亲因故去世,而母亲渐渐一反常态,很多说好的事也就改变了,开始急着催要孩子的事情。与此同时,小麦和形婚对象各自都有同性伴侣,过年过节外加各种常规和突发的走亲访友的情况都需要各自分开然后“演戏”,再加上这些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产生经济纠纷,形婚的双方又没有爱情,只是相互帮助,谁多出了一点就会觉得很不划算,最后,这场戏谁也不想再演下去了。

很幸运的是,小麦有莫莫这样能给她真正爱情的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所以小麦觉得,形婚对于爱人是不公平的,毕竟她才应该是和自己住在一起、一起走下去的人,既然爱人并没有形婚,那么自己也应该为了爱情和更好的生活去尝试改变。于是小麦决定向家人出柜。

在和小麦妈妈出柜之前,莫莫和小麦二人做了很多的计划,因为小麦妈妈的性格比较强势,所以预计难度会大不少。一开始她们在网上寻找各种资料、联系同性恋亲友会,也向吴幼坚妈妈、藕姨、梅姐等人做了很多咨询,期间小麦也向母亲透露过婚姻的艰难。随后,亲友会的家长们针对小麦妈妈性格的强势这一点,建议小麦使用书信交流的方式,以防面对面对话被中途打断。

出柜之后,小麦妈妈说她之前隐隐约约地就已经感觉到了女儿的性倾向,这让小麦她们很吃惊。虽然在出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麦妈妈的内心经历了惊讶、失望、平复、愤怒的来回反复,母亲对小麦形婚的不满、间歇性的不理智和胡思乱想也让母女之间的交流几度陷入僵局,但是在过去良好的亲子关系前提下,母亲渐渐打开了心扉,和女儿有了更多交流。小麦也坚持回家一直陪伴母亲,温和地沟通。终于有一天,母亲主动邀请莫莫到家做客,最终也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女儿,相信了女儿放弃形婚的正确选择。现在,小麦妈妈已经对周围人全面出柜并积极地投身到了同志公益的活动中。小麦也在出柜一年之后就办了离婚手续。

小麦:我很为母亲骄傲,我觉得妈妈一直都很爱我们……如果我不能接受我妈对我的不接受,那我就跟她一样了。

莫莫:接受的过程会有长有短,有难有易,但无论如何都应去面对。对于自己而言,出柜是个体的举动,但也是同志平权的必经之路,是势在必行的。我们也十分期待有朝一日同性婚姻能在中国合法。

陈妈妈的

学习之路

陈妈妈是一位来自北方的拉拉家长,一开口大家便领略了她的直率和朴实。她告诉大家,她的女儿是“被出柜”的。

在她女儿15岁的时候,陈妈妈发现,女儿整天在电话里和女孩子甜言蜜语,谈情说爱,耽误学习。通过几次观察,陈妈妈更加确信女儿的性倾向了。但是因为仅仅知道“同性恋”这三个字,而且当时对这三个字的了解全是负面的内容,所以当她把女儿和同性恋联系起来的时候,内心犹如五雷轰顶。

对女儿的爱驱使着陈妈妈暗自下了决心,要把这些了解清楚。首先她去查阅书籍,发现书上都说同性恋就是病,且通过治疗能改变,于是陈妈妈决定,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女儿,便开始了寻医问药。医院里,她发现医生们用电击等厌恶疗法治疗同性恋,这些残酷的手段让陈妈妈无法接受,所以便另辟蹊径。随后她找到了之前查阅的书籍的作者,看看专家有无其他治疗方法。结果,医院的专家告诉他,同性恋在中国已经快要去病化了,在近期就会被从病症百科中删去,还表示很惭愧,会择日修正自己的书。经过他这样的安慰之后,陈妈妈心安了,知道了既然不是病,那也就不需要治疗了,也没有对女儿进行性向的扭转和施压了。随后陈妈妈又想,性少数虽然不是病,但是在老家这样的小城市,也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女儿需要去一个能包容她的大城市,于是陈妈妈就不断支持和鼓励女儿的学业,不知不觉的,女儿的成绩也就上去了。

陈妈妈很感谢为同性恋去病化做贡献的人们,也想自己做些什么,让未来有更少的同志孩子遭受电击等厌恶疗法的荼毒,于是成为了一名同性恋亲友会的家长志愿者。热爱学习和总结的陈妈妈还认真写了学习心得,和在座的小伙伴们分享:

1、为什么很多父母很难接受自己的同志孩子呢,自己的孩子不疼爱难道还指望别人来疼爱吗?既然是这样为什么父母还是不能理解包容,让孩子活得更艰难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认知不足。做父母的应该尊重科学和客观事实,理解性倾向是不可改变的,同性恋是正常的、自然的。如果不承认事实,总觉得这是病是罪,走向偏执,那就是家长病了。

2、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要活好自己的这一出戏。对于同志孩子来说,一方面要认同并悦纳自己的性少数身份,一方面也好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立足于社会,做有价值的人。

3、爱是生命之本、快乐之源、是一种重要的链条和工具,要把爱和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同样的,所以作为志愿者,首先要从我做起,利用自己的身份、资源等优势用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去传播科学的性/别知识,一旦性少数的可见度提高了,我们的离平权的阳光就会更近。

梅姐的

志愿心得

梅姐可谓是上海最早站出来撑同志孩子的志愿者家长了。如今梅姐和儿子以及儿子的男友三人在一起生活,上班下班,聚餐玩乐,时不时出国旅游,两个儿子的幸福也让梅姐感到轻松释然,无忧无虑。

要过年了,大家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xw/77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