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将上海300万房产送给河南小伙
01.万上海房产送给河南小伙
外地人在上海买房难吗?
很多在上海的外地人,一辈子都可能无法在上海买一套房,哪怕老破小。
被送一套上海的房子?
十辈子也不可能!
但这比买彩票中大奖几率还低的大好事,却让一个35岁的河南男子,碰上了。
一位88岁的上海老人,将自己名下价值万元的房产,赠送给了非亲非故的河南小伙。
老人的亲戚,却都没有这样的幸运。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如果您之前未曾了解,不妨重温一下:
上海一位88岁的马老先生,突然做出一个让旁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百年之后,将自己的万房产,留给楼下水果摊的店主。并且已去公证处做了公证。这到底是为什么?老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前些年先是老伴去世了,留下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依为命。后来,儿子也意外在家中猝死,老先生成了独居老人以后,难免引来一些动歪脑筋的人,马老先生对此倒也不是毫无防备,其实心里头清清楚楚。老先生说,家里还有一些亲戚们,除了叫他早点写遗嘱、觊觎他的房产,从不来看望他,于是也都不来往了。老先生没什么朋友,唯独喜欢小孩儿,有时会买些零食给小区的孩子们。他常在家门口溜达,渐渐地就跟开水果摊的小游一家熟悉起来。小游,35岁,河南人,几年前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上海卖水果,一家人住在水果摊旁边的简易棚里,老先生每天没事,就去他水果店里坐一会儿,小游也经常给老人帮些小忙。令人唏嘘的是,几年前老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在家中猝死,他一个人手足无措,半夜打着手电筒,上门去找小游求助。
老先生儿子从追悼会到落葬,没有一个亲戚出现过,只有老先生一个人,最后全是小游陪伴老人办事。后来又有一次,老人在家中摔倒昏迷不醒,是医院,给老人的亲戚打了电话,都说走不开,那段时间,小游白天看店,医院陪夜,直到老人恢复出院。也许是从那一刻起,在老先生心里,已经把小游当成了可以依靠的家人。那次出院后,老先生就下定决心,邀请小游全家搬进来,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家庭的温馨和温暖,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能是老先生一辈子最缺的东西。每次看着孩子们跑来跑去,听着“爷爷”“爷爷”的叫声,老人就觉得非常幸福。最让人感动又有一丝心酸的是,小游觉得自己被命运眷顾了,但老人反而说,遇见了小游这样的人,是自己运气好。他们双方都觉得,自己收到了生活的馈赠。年,老人带着小游到上海普陀公证处办理了意定监护,决定把自己的晚年和遗产,都托付给小游,他们之间“陌生的亲情”获得了法律的保护。
小科普:意定监护,是指成年人在意识清醒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定临终监护人处理后事。
媒体的报道,就是这些。背后更多的故事,无从了解。
02.英磅的别墅和中千万大奖后自杀的8旬老人
故事能说明啥问题呢?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且一个故事,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所以,这里还有两个故事,一并看了,或许会有更客观的判断。
两个故事,都事关老人。结局都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个英国故事,据说是真实的。
一个中国故事,是前不久媒体报道的。
先看英国故事: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别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看了这个故事,您又有什么想法?
下面的中国故事,就让人不太舒适了:
年逾八旬的郭贻灿是江西赣州人,买了20多年福利彩票。年11月15日,他在沈阳买的彩票中了一等奖、二等奖及若干固定奖,奖金共计万余元。扣除税款后,约万元的奖金打到了老人账户。不过,围绕这笔巨额奖金的处理和分配,郭老一家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四个子女之间出现隔阂,郭老也愈感力不从心。年7月7日,郭贻灿老人的尸体在赣州南康的一处山坡上被发现,没有外伤,警方排除他杀可能。郭老的子女们隆重地操办了丧事。而老人留下的万元彩票奖金,至今没能分配下去。亲人对簿公堂,可能难以避免。
03.不靠谱的道德
三个故事里,有冷漠,有温暖,有愤怒,有感动。
但总的来看,冷漠要多于温暖。
上海老人的所有亲戚,都跟他断绝了来往,甚至有人别有用心地图谋他的房产,人情冷漠,人心险恶。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是在大上海,国际化的大都市,竟然冷漠至此……
但我们也不必说,上海人被打脸,更不必说河南人比上海人更高尚。
那么多亲戚的冷漠,恰恰证明道德的不靠谱。
英国老人面对的,大多是炒房客,他们关心的只是房价。
但那不是老人的需要。
江西老人晚年暴富,却没有因此得福,反而招祸。
金钱面前,至亲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当然,故事中也有温暖,两个年轻人,一个无心插柳,付出了温暖和真情,得到了自己内心可能原本不敢想但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一个有意栽花,精准把握了卖房老人的需求,用真诚服务,与老人达成了合作。
若故事是真的,年轻人和老人之间大概率还会签订一份协议,约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兑现。
法治国家更重视契约。
冷漠和温暖,其实都是人性。
对极少数人来说,要么靠着最朴素的情感(这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或学历,只是大多数人的这种情感,被社会给扼杀了),要么依靠后天严格的修行,才能不求回报地付出温暖和真情,但这些都是极小概率事件,无法向普罗大众推广。
哪怕有很多人感动,也很少会有人行动。
更残酷的人性是,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给自己送温暖,却不想给别人送温暖。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道理都非常正,非常美好,但仔细看看身边的事,跟这些美好的要求和愿望相符的,貌似不多。相悖的反而不少。
我们鼓吹了几千年仁义道德,为啥至今整体国民素质低下?
为啥会有“人血馒头”?
为啥会有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
因为美好的道德,没有强制约束力。
当然,绝不是说道德不重要,很重要,但美好的道德要想从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加上科学合理而严格的制度和持续不断的科学教育,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抑制人性之恶,光大人性之善。
若制度和教育跟不上,道德将永远是空谈。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奇葩现实,将永难改变。
但人性并非不可改变。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圣人出,有大伪”“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中国智慧的老祖先,对此洞若观火,早就告诫我们,道德和觉悟是靠不住的,真正靠得住的,是制度,或者规则,也叫契约。
明白人都知道一条天道:
好制度,让坏人无法变坏。
坏制度,让好人无法变好。
归根结底,我们不必去感叹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人心险恶,更不必对未来失去信心,也不要奢望赠送万房产的故事就能够打动很多人,让更多的人都变得温暖起来。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人性,针对人性中恶的部分,制定出合理的规则,抑恶扬善,再加上持续科学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甚至别有用心的洗脑,温暖就会越来越多。
最简单地说,就是要不断设计和完善一套规则,从制度上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让所有善良的人有行善的更强动力。
如果制度无法更好地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让“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悲剧不断上演,再多动人的故事,除了赚取感动和眼泪之外,不会有多大意义。
制定出好的规则,严格执行规则,就是最高的道德。
愿上海老人和河南小伙把温暖进行到底。
愿江西老人安息。
愿我们能早有拥有更好的制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kangzx.com/nksxw/9676.html